2018年7月,从集家嘴至江汉一桥的汉正街全貌。记者李永刚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6日讯2018年12月18日,郑举选从北京捧回“改革先锋”荣誉奖章,汉正街为之沸腾。1979年,在他的带动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
本月2日举行的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提出:传承武汉商业文明基因和“敢为天下先”精神特质,谋划建设全国市场枢纽,推动汉正街等传统街区加快复兴,提升武汉“买全球、卖全球”商贸流通功能。
本月5日开幕的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清晰表达:“推动汉正街高品质发展”。
汉正街,再度走到聚光灯下,成为今年市两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汉正街龙腾第一大道 (硚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40年过去,汉正街逐渐延伸出“飞地经济”模式。汉阳、黄陂等城区以及汉川、黄石、仙桃、红安等30余个工业园约50万产业工人在为汉正街进行服装生产、仓储和物流配套,通过分工协作、资源互补,初步形成了“汉正街+武汉城市圈跨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汉口北,近年来正在成为新汉正街代名词。相比老汉正街,汉口北更洋、更潮。以“卓尔购交易平台”为核心,为商户提供智慧物流、智能仓储、供应链金融、出口贸易等服务,开创了中国批发市场互联网化、智能化转型的全新生态。而三年前开设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外贸业务发展迅猛。2017年全年市场进出口总额达9.3亿美元,成为中国中西部重要出???。
市政协委员、武汉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丰说,时代风云变化,商业模式当然也要不断求新求变,不变的是主动革新的意识。汉正街的灵魂,正是这种创新求变、主动把脉市场变幻的汉正街精神。
义乌做到全球第一是受“汉正街精神”启发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业院副教授曾宪萍,有着深厚的汉正街情结。她说,年轻时候,家里用度几乎全是去汉正街背回来的。让她有点惋惜的是,汉正街“天下第一街”美誉已不再,浙江义乌获得了“全球第一小商品市场”的头衔。
全国小商品市场近十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何是经济实力、地理位置都不占优的义乌跑在了前面?
2011年,她发表论文《汉正街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比较分析》,此后7年,追踪义乌的发展模式,认为义乌正是用“汉正街精神”实现赶超。
1982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市场3年后,义乌给“路边摊”开绿灯,开放了第一代市场,处于浙江中部贫困山区的义乌开始起跑。
创业初期,义乌把汉正街市场作为赶超目标,敢于创新,善于求变。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义乌开始贸工互动,政府主导,积极创造条件,让商户更好地发展加工制造业;1993年,义乌废除了管委会,成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从“政府办市场”转向了“市场办市场”,而今“中国小商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上市。“市场办市场”,更能迅速做出反应,更好适应需求。
因此,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率先对接了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市场周边服务业发达,其中有大量国际元素,包括国外银行、餐饮、物流等进驻,而义乌也就此走向了“买全球卖全球”。近几年,义乌推出电商品牌“义乌购”,义乌人又抱团上阵,准备在网络商战中大干一场。
曾宪萍提议,汉正街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有形的汉正街,做大无形的汉正街,让市场在汉正街振兴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市政协委员、武汉华商白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泽想建议,以“招大商”的思路推动汉正街高品质发展,除了保留一部分有历史典故的汉正街原貌以外,多吸引复地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对汉正街进行重塑。
渴望汉正街重开汽运货运,是观念上的自我束缚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长年观察汉正街发展,在他看来,有形的汉正街在变小,而无形的汉正街在长大。
汉正街外扩的部分、汉口北、江汉工业园、硚口工业园,甚至汉川的汉正工业园,包括30%的汉正街商户进军电商,这些都是新汉正街。汉正街当下必须有新的形态来承载,这是这条老街在自我调适、自我成长。
现在一些念旧的人,渴望汉正街回到过去,渴望重开汽运货运,渴望回到肩挑手扛、人声鼎沸的状态中,这是观念上的自我束缚。
汉正街有重商传统,拥有强大的社会变革适应能力和不断自我改革的基因。这使它成为改革开放40年一个现象级的存在。汉正街的振兴,需要从激发市场活力、民营经济活力的方向上着力,完成汉正街的现代化,接入现代互联网、物流、服务的新业态。
市政协委员、武汉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丰认为,汉正街是武汉商贸的脉络和起源,擦亮汉正街这张名片,正是擦亮“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让“货到汉口活”盛景重现。复兴大武汉,实现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需要当代“汉正街精神”,敢闯敢干,顺应商业规律,富有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代表委员建议:着眼新经济新商业,建高端贸易和人才集聚地
1979年的汉正街,被称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第一街”。2009年,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开埠,被称为“新汉正街”,营业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经营商家达万余户。
参加市两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热切盼望复兴汉正街等传统商业街区,与汉口北等新兴市场集群联动发展,实现武汉现代商贸的腾飞。
市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过文俊说,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可以说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那时候的汉正街主要是相对低端的产业。新时代,希望汉正街走出一批新民营经济概念的企业。推动汉正街高品质发展,需要适应新时期的消费需求,在商业模式上创新,聚集一些高端服务业、文创产业。
他说,汉正街可以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将传统的服装产业和文创产业、时尚产业、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武汉资源禀赋特色、文化特色的高端服务业,吸引更多年轻人、外地人。
市人大代表、武汉金东方智能景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华认为,汉正街的高品质发展要依托楚文化、汉文化,结合汉正街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故事、现代故事、改革开放故事,凸显汉正街发展的生命力。建议汉正街设立交通枢纽,增设观光电瓶车。采用多种运输方式,规范物流运输,确保市场经营、居民生活畅通有序。
市人大代表、战友集团董事长杨建桥建议,加强引导中小企业与国际接轨,做好外商接待以及“一带一路”学习交流,进行行业对接。牵头对汉正街进行规划,避免各自无序发展。专门设立货物进出配套管理部门,规范交通物流秩序,助力汉正街市场转型升级,向高品质发展。
市政协委员、卓尔智联集团副总裁崔锦锋说,目前,在城市新格局、商业新模式之下,汉口北正在努力以“互联网+”赋能、以内外贸结合为突破,以“新零售”+“新批发”为创新,逐渐走出一条线上与线下结合、内贸与外贸结合、批发与体验式消费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并积极构建“全国市场枢纽”,助力武汉商贸流通市场重回中国第一梯队。
市政协委员、武汉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丰感慨地说,我们公司的前身武汉市小商品批发市场,就是在汉正街逐渐发展起来的,几经变迁,才发展为现在的武汉工贸有限公司。现在国家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复兴汉正街,要看到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要站在新经济、新商业的角度着眼。
他说,汉正街要有新定位,一是作为一个贸易的窗口;二是要作为高端贸易的集聚地,并与制造业相联系,和国际接轨;三是人才的集聚地,才能形成新的汉正街。(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黄征 杨蔚 马振华 通讯员胡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