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纪念与它一样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物种 白鱀豚淇淇3D“重生”
2019-01-13 11:22:34 来源:汉网


 

3D打印的“淇淇”标本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长江日报讯(记者高宝燕 通讯员孙慧)今天是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的39岁生日。1980年1月11日,湖北渔民在城陵矶意外捕获一头白鱀豚,翌日它被送到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为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取名“淇淇”。水生所科研人员把1月12日当成“淇淇”的“生日”。2002年“淇淇”离世后,1月12日成了“淇淇”的粉丝们心中的一个特殊纪念日。

12日,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我国首个根据白鱀豚“淇淇”复制的3D标本正式和大家见面。据悉,该标本结合白鱀豚“淇淇”生前的视频、照片和文字资料等,运用3D扫描技术,构建了高仿真“淇淇”3D数据模型,通过3D打印,复原了“淇淇”标本,以此纪念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以及与它们一样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物种,唤起人们对长江的关注。

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研究员说,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曾生活在长江中下游,被誉为“长江女神”。20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长江航运频繁、水质污染以及鱼类资源的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白鱀豚的数量急剧下降,21世纪初在长江中已几近消失。

白鱀豚“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饲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自从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渔民捕获后送至水生所,到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它在水生所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一头活的白鱀豚。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链接>>>

邮票主角“淇淇”

1980年1月11日傍晚,风雪交加。一头幼年白鱀豚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渔民捕获后送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救治。

这头白鱀豚体长147厘米,体重36.5公斤,年龄估计约2岁。颈后背部有两个直径约4厘米、深约8厘米且内部相连的伤口,危及性命。时任水生所所长的伍献文院士给它取名为“淇淇”。这名字有3个方面的寓意:一是“淇”与“珍奇”“稀奇”的“奇”谐音;二是“淇”含有三点水,即水中动物;三是“淇”与当时称白鱀豚为“白鳍豚”的“鳍”字谐音。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人员给“淇淇”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背心”,背心内层涂上一层厚厚的医用凡士林,可有效防止云南白药遇水溶解。就这样,研究人员坚持每4个小时换一次药,不眠不休地照看着。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淇淇”的致命伤彻底痊愈了,仅背颈部留下了两个明显的伤疤。

转眼间,“淇淇”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大小伙儿”。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找对象成了当务之急。1986年3月31日,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获得成功。在长江湖北观音洲江段捕获两头白鱀豚,一头成年雄豚体长207厘米,体重110.75公斤,取名“联联”;另一头幼年雌豚体长150厘米,体重59.5公斤,取名“珍珍”。“联联”与“珍珍”是一对父女。由于年龄较大的“联联”刚被捕获时身体已非常虚弱,一直无法适应人工饲养环境,仅在池中生活76天就去世了。

年幼的“珍珍”倒是很快适应了人工饲养环境。研究人员尝试将“珍珍”和“淇淇”放到两个连通的“哑铃形”池中饲养。大家都期待着,它们能够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然而特别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由于当时的饲养条件和经验不足,“珍珍”误食了水池上方遮阳棚钢架坠落的铁锈,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其他并发症,于1988年9月27日去世。“淇淇”和“珍珍”终未能成“眷属”。

后来,人们经过数次努力,也一直没能给“淇淇”寻觅到合适的对象。

老年的“淇淇”颈部等处皱褶逐渐增多,牙齿也慢慢磨损脱落,上下颌中部的牙齿只剩下光秃秃的牙根部分。由此而来的,是食欲下降,食量减少,行动迟缓。“淇淇”捕食活鱼时定位不再精准,甚至,有些较为活跃的小鱼还会从“淇淇”的嘴边“死里逃生”。

年迈的“淇淇”也会时?;忌衔覆 ⒎尾垦字?、发烧、拉肚子等疾病。研究人员定期给它体检,密切关注它的行为和生活节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救治。“淇淇”曾于1996年、2000年大病两次,经过抢救和精心护理,均转危为安。

直到2002年7月14日“淇淇”毫无征兆地沉睡在了池底。研究人员立即下水急救,发现“淇淇”已经没有了生命特征。此时的“淇淇”体长207厘米,体重98.5公斤,约25岁,经分析属高寿自然死亡。

“淇淇”的去世,再次敲响了长江生态环境?;さ木?。

“淇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活了22年半。它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通过对“淇淇”的饲养和研究,科研人员解开了白鱀豚的许多“未解之谜”, 人们对白鱀豚的认知从完全空白到逐渐了解并系统深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鲸类学研究的发展,也为后来长江江豚的?;ぬ峁┝苏涔蠼杓?/p>

“淇淇”还是人类与白鱀豚交流的“亲善大使”,它曾两次成为邮票主角,登上小学语文教科书,唤起了人们对珍稀动物保护的意识,改变了对长江生态保护的观念。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通讯员孙慧)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