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一瞬间,结缘很短;关心一辈子,情缘很长
聚源小学内武汉市红十字会捐赠的博爱纪念碑特派记者何晓刚 摄
10年,很长,也很短。10年,重建后的聚源小学,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10年,武汉-聚源,患难真情永不变。
同一个声音:
欢迎武汉亲人?;丶铱纯?/strong>
欢迎武汉亲人?;丶铱纯?4月底,记者在聚源小学采访期间,不断有人这样对记者说。
聚源小学校长王毅说,在他看来,聚源小学是都江堰的学校,也是武汉人民的学校。作为学校重建后的第四任校长,他希望能与武汉的学校结对子,建立长效互访机制,将聚源的孩子与武汉的孩子紧紧联系一起。
体育老师李科说,当年,武汉的父老乡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在武汉读过书,武汉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希望武汉亲人能常来聚源,让他尽尽地主之谊。
原聚源中学校长谷盛聪说,当时,在绝望和无助中,他在看到了长江日报发起援建聚源学校的消息,特别激动,是武汉人让他重新看到了温暖和希望。以后只要有武汉的消息,他都特别关注。“这么多年,无论在哪里,碰到武汉人都感觉特别亲。”
同一个考场: 65个“楚才”一等奖
2010年至今,近两千聚源学子参加了楚才杯作文竞赛,其中458人获奖,65人获一等奖。
2010年,楚才杯作文竞赛在聚源小学设立分赛场,当年,180名聚源学子参赛,不少同学在作文中写到了“感恩武汉”。聚源小学六年级(1)班语文老师马燕说,楚才竞赛不仅开拓了学生思维,也让聚源学子开始了解武汉,记住武汉,爱上武汉。
六年级(5)班李好同学曾两夺楚才杯作文一等奖。此后,她开始关注“懂她”的“武汉文学界”,发现那里的武汉大学出了很多文学名人。“在那上学应该很不错。”
六年级(2)班语文组长魏兴宁同学认为,出楚才作文题的武汉的叔叔阿姨们,都是脑洞很大的人。去年,竞赛题竟然是《出糗记》,幸好他爱“自黑”,结果,意外拿到了一等奖。
武汉笑脸姐姐,我们一直在找你
在西南科技大学读大四的马勇心里有个小秘密,他想找到当年那个帮他走出地震阴影的武汉大姐姐。地震时,马勇是聚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她总是微笑,说话很好听,可惜我忘了她的名字,你能帮我找到她吗?”听说回访记者来自武汉,马勇提出了小小的要求。
“说来也巧,汶川地震时,我们六年级学生正在上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课。一阵巨响,把我们都吓坏了,跟着老师跑到操场才逃过一劫。”10年过去了,提起汶川地震,马勇依然心有余悸。
当时余震不断,大家都住在帐篷里,教室也是用帐篷临时搭建的,学校气氛压抑。后来,学校请来了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灾后心理疏导,负责辅导马勇那个班的是一位来自武汉工学院的大姐姐。
这位大姐姐总是笑,说话和声细气,和大家聊天,画画,讲故事,玩“萝卜蹲”的游戏,像朋友一样。玩着玩着,班上的气氛就没那么紧张了。
“是她在我们心灵受到重创时,帮我走出了心理阴影。”后来,那个武汉大姐姐走了,又来了一批武汉的爱心人士,帮助学校灾后重建。从此,“武汉好人”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正上中学的马勇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他再次捐款。
他觉得,自己这样做,算是对武汉大姐姐一种纪念吧。
从“小调皮”到经理,不能辜负那份爱
“没有大家的援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4月29日上午10点,整理完医保数据后,北京易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商务经理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口便是这句很熟悉的话。
同马勇一样,李斌也是震后聚源小学第一批毕业生。汶川地震发生时,他在聚源小学上六年级,是个 “小调皮”。据他回忆,地震后,班上同学都跟着老师跑出了教室。学校放假,让学生回家等候复课消息。当时,懵懵懂懂的李斌还有点高兴,因为这下可以休息了。
家里的房子倒了,李斌跟着父母住进帐篷。有人受伤了,有人不见了?;迪⒉欢洗?,让他心里没着没落的,突然想回校上学。
“房子垮了,不是一下能建好的,这学期完了,也许大家都要复读。”就在李斌心里七上八下时,1个月后,学校通知他到学校操场帐篷教室里上学。不久,学校公告,长江日报社定向募集了几千万元帮助学校重建,这让震后一直处于迷茫的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从此,李斌像换了一个人,开始努力学习。当年,他考上了聚源最好的初中,后来又考上了吉林大学。去年,李斌到北京实习,被公司留用,成了商务经理。
“如果学校没有那么快复课,如果当年让我们玩个半年,也许我们这一批人就都完了。”
武汉爱心市民两度回访
郭昇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热心快肠。10年前,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他带着女儿郭可心赶到长江日报募捐点,以女儿的名义向聚源学校捐赠了1万元。
震后,他一直记挂地震灾区的发展情况。2009年5月,汶川地震一周年,他重返聚源,寻找捐建的学校,可惜没找到。2009年9月2日,长江日报刊登了聚源小学建成的消息,郭昇在报道中惊喜地发现,捐建聚源小学纪念碑有女儿的名字。2017年3月8日,他第二次回访,终于找到重建后的聚源小学。
目前,郭昇已联系到了一批当年捐助过聚源学校的武汉人,准备下个月一起回访聚源小学。
“我的女儿现在已经上高中了,她希望与聚源小学的孩子结成对子,相互学习,把武汉和聚源的情谊接力传递下去。”
当年捐款的武汉人想去聚源看看
在聚源小学捐建纪念碑上,刻着武汉供电公司的名字。10年前,该公司向学校捐赠了100万元,帮助学校重建。
当年捐款的组织者,武汉供电公司原工会副主席毛建纯昨日接受采访时介绍,武汉供电公司专门在机关会议室设立了一个捐款箱,7000名职工排着队捐款,有人捐了两三次,有人往捐款箱里塞进了1万元,最后总计有100万元,以集体名义捐赠给聚源小学。听闻聚源小学现在已成为当地一所重点学校,毛建纯非常欣慰,那次经历是聚源孩子们的一次人生考验,也是各地关怀聚源的人们难得的人生经历,爱心在灾难前迸发,传承给了更多的人。
2008年5月17日晚,长江日报社江滩募捐点,在老师熊茵带领下,市二七小学40名少先队员委派代表,将前一天义卖报纸所得的950元善款投入募捐箱。
昨日,熊茵告诉记者,她一直关切着聚源小学,希望两校能结成对子。聚源小学灾后崛起的经验值得借鉴。
2008年5月17日,武汉歌舞剧院歌手费星参加了“重建聚源学校”募捐晚会,演唱了《超越恐惧》,10年过去了,她现在是武汉音乐学院教师。听记者说当年的聚源小学重建后变得非常漂亮,费星说很想去看一看。她希望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用充满爱的音乐,温暖更多的心灵。
武汉晚报 记者陈勇 胡义华 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