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以来,院线表现平庸,无论是《西虹市首富》还是《邪不压正》,比之上月《我不是药神》创下的票房奇迹都是望尘莫及。随着这个暑期档将近尾声,百姓的文化生活似乎也不能再单单指望影视方面了;相形之下,五花八门的展览倒是层出不穷。虽然艺术鉴赏见仁见智,展览层次高低也不好定论,但其中也不乏公认的世界级展览,毕竟只有世界级的艺术水准才配得上上海这座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魔幻·现实 达利艺术展》就是典型。
这个暑期,上海展览中心被达利艺术的各路粉丝填满,尽管比起还要限票的梵高、莫奈,达利在中国也不算是“稀客”了,人们仍然不畏酷暑前往,只为一睹真迹。这无疑说明,文化艺术在中国,尤其在沿海发达省份地区,已经有了相当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了。这其中既包括普通爱好者,更包括文化行业内部或从事研究或从事投资的专业人士。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成功发展,和政府的推动、资本的力量、技术的创新这三大要素是密不可分的。至善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去年始“文化兴国”就作为“十九大”报告的重要精神被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位。
近年兴起的“互联网+”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但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今“文化+”概念也已渗透进金融、科技、旅游、医疗、教育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百姓的生活越来越需要文化,而新时期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这就是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多元“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在推动“文化+”的创意融合方面,从“老思维”向“新思维”的转变成为产业大融合背景下的首要特征。“至善基金认为,文化+”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断增强文化认知,运用大融合思维、一体化思维、艺术化思维、重用户思维来谋求产业发展。“文化+”并不是仅仅重视基础建设、资本投入和先进技术,还要加上必要的“软件”思维,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要求。
看“达利展”在中国的成功,不妨推而广之,将其运用到我国的艺术推广事业中来。展览是平台,艺术品是实体,金融参与进来作催化剂,就能促成艺术品收藏的目的,从而实现“艺术+金融”在艺术品投资领域的实现。去年至善基金的“瑰宝一号”股权投资专项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其投资的华地艺术品(上海)有限,其旗下拍卖行单场拍卖会成交额在7000万人民币左右,该产品还获得了PEAS上海股权投资协会2017年度最佳投资案例的殊荣。至善基金在文化艺术投资方面的专业性和盈利性,显示出了金融资本的强大力量,及其在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中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只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进程中的一小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项目和产品支持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可能未来的某一天,让人们络绎不绝的不再是什么国际大牌展,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本土的文化,本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