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美联储的加息毫无悬念的加息0.25个百分点,使得联邦利率区间达到2-2.25%。市场普遍预期今年12月份美联储还将加息1次,2019年至少还会加息两次。届时美元的利率将在2.75-3%左右,达到市场中性利率。
问题是,经过一连串的加息操作后,全球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是高歌猛进还是遍野哀鸿?对此,市场的分歧其实很大。乐观派认为,美国经济数据强劲,无论是GDP、CPI还是非农就业数据都一路向好,支持美元继续走强。同时,由于特朗普减税政策以及基建投资的影响,使得美国的经济还有很长的增长空间。美国股市不但连创新高,而且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牛市,且牛市并未有终极的迹象。同时,在美国经济引擎的引领之下,欧洲、日本、中国和印度等经济也将稳步增长。
悲观的观点是,美联储的连续加息及美元的升值使得全球资本流向美国,新兴经济体陆续失血、崩盘,引发全球性的投资及消费萎缩,进而传递到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国家拖垮,从而陷入大萧条。另外也有人认为?;苯臃⒃从诿拦诓?。美国股市市盈率已远远超过历史平均水平,泡沫酝酿已久,离崩盘的时间已经不远了。美股的崩盘将导致众多的银行和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并由此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可以说,这种分歧已经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了。目前看起来,是乐观派暂时胜出。全球经济在众多的顾虑和质疑声中一直在稳步增长。尽管今年已经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第十年,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那只黑乌鸦飞出来。“十年魔咒”很有失灵的可能。
俗话说“居安思危”,因此,即便是当前全球的经济仍有诸多亮点,但是,对于或将到来的?;3指叨鹊木?,还是有必要的。在这里,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的观点颇值得重视。前段时间,达利欧先生的《原则》在中国出版,在金融界刮起了一阵学习风。最近,他又发布了英文版新书——《理解大型债务?;哪0濉罚约湍畲未;?。
达利欧研究了历史上三次大型债务?;?008年金融?;?、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1920年代德国高的经济萧条,以及48次一般性债务?;?,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往复循环,每15年左右出现一次大型债务?;?,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在今年初的冬季达沃斯论坛期间,达利欧认为,“如果利率大幅上行,那么未来18个月债市会出现熊市,经济下行周期很可能会在此后的12个月出现,也就是未来2~3年,这也是下一次总统大选的时点。”
近期达利欧在采访时更提及,未来2年尤其值得警惕,当前是经济扩张周期的第七年,美联储启动加息,这种扩张周期可能还会持续2年,“未来的债务?;蜕弦淮斡泻艽蟛煌?,可能不会是一次‘大爆炸’似的危机,而是慢慢显现、更紧缩的债务?;岽锤友现氐纳缁岷凸什忝娴奈侍?。”
可以说,像达利欧这样的“看空派”,已经在为做空全球经济布局了。从时点上来看,他们把转折时间点预设在未来18-24个月期间,也就是2020年夏秋之际,美国总统大选前后。也就是说,即便是在达利欧这样的“看空派”来说,牛市也还有两年时间,尚不可轻言崩盘。而且,根据达利欧的观点,未来的衰退很可能不是突然崩盘,而是经济逐渐收缩,增长逐渐乏力,是一种“慢性病”。
应该说,对于习惯了“大爆炸”式萧条的执政者和投资者,对于“慢性病”式的衰退并没有任何的经验与准备。学界也缺乏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能否避免这种衰退以及如何走出这种衰退,都尚不可知。
达利欧的观点虽然很有意思,但我们仍可对未来稍微乐观一点。原因在于,尽管经济的增长有它固有的周期性规律,但却受到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的巨大影响。我们认为,由于一些技术力量正处在黎明前的黑夜,它们的横空出世可能会把这轮经济增长的周期推得更远。其中包括:
(1)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信息化产业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
(2)以生物工程为基础的新兴农业、食品、医疗、健康产业;
(3)以大数据、区块链为基础的金融科技、物联网、游戏与娱乐产业。
当然,带来变革性进步力量的绝不止上述产业。只要其中有1-2项黑科技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突破,创造出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和就业机会,都有可能为全球经济的增长注入一剂强心剂。
因此,当我们对于经济的前景摇摆不定之际,我们应该潜下心来了解一下科学技术。我们永远不要忘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作者潘福平为富曼欧资本董事长, 上海世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弘孝基金管委会副会长兼上海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