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
会议主持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在这个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比能量提高、成本下降,但是带来寿命尤其是安全性相关的问题,所以这一轮技术的变革会引起很多相关的问题,其实尤其是大家关注的安全性问题。目前,电动的能量水平都在向边界靠近,随着比能量的不断提升,技术的门槛就会持续的升高,技术门槛提高就会带来产业链上很多重组,产业的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欧阳明高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怎么来把这个产业链弄合理,现在公司特多,是不是需要有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有那么两三家,规模能够跟现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池企业相比,产业规划里面也有这方面的要求,怎么能建成多大的企业是合理的,创新程度是什么样子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讨论。肖成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主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主任肖成伟表示,基于电动汽车现在和未来很好的发展预期,实际上各个国家对动力电池都做了比较全面的国家的规划,包括日本、韩国、美国等等这些国家,还包括德国,做了很深入的国家动力电池方面的一些规划。从设置的指标来说,设置的电池系统还是250瓦时/公斤,是这样一个水平,设置的内容还是从电池的产业链角度来设置,比如说从电池的这些关键的原材料,单体电池的研究,包括电池的产业化、系统集成应用,还包括梯级利用和资源回收,还有一个是标准体系等等这些内容在里面基本上都涵盖。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说,只要现在在汽车上用的,它的动力电池单体或者模块都通过了GB/T31485安全性的要求,目前从系统的角度现在有一些企业也通过了,但是在系统的安全性方面还是需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和验证。 公司层面来说,像LG化学、三星、SK这些企业,其实从它整个产品规划角度来看还是向着高比能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应用在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里边,整个能量密度还是逐渐提升的。而日本的像日立、日产AESC公司,包括索尼等等这些,跟韩国的,包括跟前面提的中国的也是一致的,向高比能方向发展。像日产2018年量产大概在220瓦时/公斤,当然还是软包的电池,容量是56安时的,索尼还是以圆柱为主,无论用在轿车、大巴车,日立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为主。 国内一个是CATL,一个是力神的,针对的像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包括纯电动,最主要是这几个方向来做这些产品的规划,能量密度也是逐年的在往上提升的,基本上跟国家规划的指标要求是一致的。 从市场角度来说,我觉得最主要是针对这几个市场,除了消费类之外,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包括储能是锂离子电池现在主要应用的方向,在全球形成三个区域,德国、美国和东亚,中、日、韩这三大区域。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从全球来看,现在还是处于一个投资加大发展的态势,从投资的强度来看,通过产能规模的快速提升,它的投资强度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下降,从2012—2014年每个千瓦时250美元,降到了150美元千瓦时,有一个投资规模比较快速上升的这么一个发展的态势。 国内这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电池到装备、到生产装备、到梯级利用,中国是形成了最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国内也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中原地区动力电池产业化的聚集区域,整个产业投资是超过了1000亿,产能是超过了400亿,就是每年的年产能。2015年的时候装车也接近于160亿瓦时,超过了100家电池的企业来参与动力电池产业化的工作。王 芳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新能源室主任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新能源室主任王芳表示,对于电池产品的评价我们还是从这三个其实也是我说的三纵三横,就是从单体??榈较低痴馊霾慵叮嗟墓匦牡氖谴铀囊恢滦院褪倜?,以及安全性三大方面会有具体细节的一些考评和评价。 2015年5月已经出台了一套电池标准和测试评价,测试的对象主要涵盖单体、模块和系统。评价的指标主要是集中于对于电池的一致性、电性能、寿命、安全几个方面的关注。关于电性能的测试,近1-3个月以来,电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主要是国内的产品,送样测试的能量密度200Wh/kg左右的样品会比较多。 安全性方面,电池是一个系统工程,电池的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所以我们只能够从系统工程出发了解到每个单体,我们把每个单体的安全性要分级考虑,就是说它处于怎样的安全风险等级,附加上这个企业集成的?;?。最后一个总结,我国动力电池的标准化已经初步的建立,后期的测试以及标准化的工作需要根据动力电池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不断的细化、补充和完善,也会根据新的问题出现不断的去改进。另外一个,想强调一下电池的安全,电池安全涉及到从单体到整车的各个层次,电池单体的供应商、系统的集成商、整车企业应该通力的协作,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系统化产品的安全性。江文锋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经理
单体我们现在感觉整个来讲,能量密度、安全、寿命、成本是应该从设计端考虑的方向,我们接触很多供应商材料很好,或者材料很不错,实际上成本下不来,做到电池里头整个车子,做电池成本比车还高,我觉得是没法接受的,所以我们考虑到整个能量密度提升,同时带来安全、成本的一些方面考虑。模组层面,比亚迪在做的基本是把大把车上的电池模组都标准化了,在整车的使用上可以进行扩展。系统层面,我们现在也做了不少工作,我们需要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这里想重点强调两个,一个是我们的热管理,另一个则是生产设备的自动化。 关于回收问题,因为比亚从2012年开始陆陆续续投放车,到现在已经有4年多了,逐渐这个问题会慢慢呈现出来。我个人觉得,回收利用最大的问题是在电池判定标准上,这个电池的价值判定标准,这里作为一个第三方,不管你回收企业或者电池回收,车厂来判定价值肯定希望卖的越贵越好,我们储能电站或者其他的回收企业希望你卖的越便宜越好,这个就有判定,因为只这个判定标准下来了,各方觉得有利可图的,有利润可赚的,可以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个里面我觉得应该把一些判定标准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