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科技,也要受到人类既有知识的束缚。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里面,人类可以随意星际旅行,但储存信息居然靠缩微胶卷。同时代的宇宙飞船舱内,按键和信号灯纷乱如麻。他们不知道硅介质存储,也不知道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无须部署复杂的输入设备。
4月25日,红旗在北京车展发布的概念智能座舱,直接站到了人类工程应用科技的前沿。它的未来派造型、极简主义的舱内设计,以人为核心的科技装备,无不体现这一点。
这款智能座舱的外观是如此的震撼,完全颠覆了以往红旗的设计,也颠覆了任何量产车的设计。它没有任何的棱角和转折,同时造型也很复杂,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什么形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大相径庭的观感:上面看,穹顶巨幕玻璃,形成一个水滴形;侧面看,前端的轮廓类似希腊字母“ε”,高高的额头像大纛迎风展开;正面看,像一顶宇航员头盔。没有凌厉的腰线,没有垂瀑格栅,没有前机舱后备箱,整体感觉圆滑温润。
它既像是脱离空间站的分离式太空胶囊。又让人联想到母体,乘客在其中就像荡漾在羊水那样舒适自在。太空技术集人类工程能力之大成,红旗座舱无疑是向太空探索致敬的作品,寓意驶向未来的航船。
进入舱内,按键和旋钮几乎消失殆尽,座椅、屏幕和中置茶几,简化到极点。反映了设计师对未来太空舱的预期:人工智能和强大的云端服务,将代替人类的任何手动操作。手势、语音、眼控焦点,都能令AI心领神会。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何等潇洒肆意。
乘客与座舱的互动由此达到更高层次。座舱能够响应乘客的命令,强大的云端生态将推送场景和娱乐信息,更可以对出行本身做出规划和决策。
科技不是靠堆砌装备,在极简陈设的背后,追求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它紧紧围绕人的感官所及设计。
视觉系。乘客不但拥有360度环视视野,还能透过透明舱顶,看到头顶上的云飞月影。前舱贯穿式四联屏,所有路况工况、出行信息一览无余。后舱15.6寸双屏提供影音娱乐互动。智能氛围灯/后排镭射灯带,不但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营造舒适的视场,还可根据乘客的衣着,提供适宜的光线。更有小范围精准聚光阅读灯,满足光照又不影响他人。半包裹的舱内空间,让人感觉安全、私人和舒适。
听觉系。舱内部署全阵列麦克风,AI系统过滤环境噪音,提取有效声音信息,与乘客互动。暗藏的无损音响,为乘客提供听音室级别的音乐欣赏待遇。AI系统采取免唤醒机制,乘客在任何时间的要求,都能得到第一时间响应。
触觉系。112度半躺式座椅,让乘客保持舒适坐姿。座椅选用顶级Nappa小黄牛皮,缝线采用红旗品牌Logo最新的线条语言。脚下的地毯是澳洲纯羊绒地毯,拥有细腻质感。内饰的纹理粗糙度类似人的掌纹,既非光滑以至于触上去冰冷不近人情,也非粗粝滞涩以至于无法顺滑地抚摸。
嗅觉系。后舱车载智能香薰,根据体验者的不同提供定制化专属气味。比五星级酒店大堂更个性化的香氛,以期乘客身心放松。
超感系。人的感官只及本地。红旗智能座舱远不止于此。舱内AI系统覆盖乘客“全生活链”——家、公司、移动出行。在IoT物联网的加持下,乘客透过车载AI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和公司的办公设备。在外出寻求任何生活服务的场景中,AI系统将根据乘客的偏好做智能化推荐。红旗专属的“一卡通、一帐通、一站通”服务体系,接驳航空白金服务和私人管家服务体系,让乘客拥有畅行无阻、如臂使指的畅快感觉。
与未来智慧交通设施通讯,感知其他交通参与者,感知前方路况,并采取合理决策。超越了乘客感官限制,似乎可定义为“超感系”。
以人的感受、需求为核心的科技体系,红旗座舱成为品牌历史上最具智慧和人性的未来派出行解决方案。
智能座舱是红旗2025战略的新阐释。红旗事业部独立以来,推动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产品系列构想。依托全球研发体系,借助全球外脑,表达新高尚精致主义。未来红旗产品将呈四个系列,发展成为家族产品序列。智能座舱向人类新太空时代致敬,作为现代化设计和工程样本,探索前沿科技+工业的系统整合能力。
智能座舱设计大胆超前,意味着红旗品牌敢于打破过去的窠臼。实现徐留平所言“红旗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复兴”。智能座舱让人们认识到,红旗重新出发的速度和果敢,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