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救助站工作人员给流浪人员送姜汤御寒。
湖北日报讯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将一件件衣服洗净、叠好,把一个个物件清理、打包,一切准备停当,张继财、黄文皓挽着受助人吴丰平的胳膊,小心翼翼扶上救助车。此行,他们要跨省护送这位离家18年的患癌老人回家?!懊恳晃涣骼苏叨加凶挪晃酥乃岢??!币瞬芯戎菊境だ罱ɑ担拔颐堑娜挝窬褪钦展撕盟?,为他们找寻回家的路?!?/p>
6年间,宜昌市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人员23838人,滞留人员不到救助总人数的2‰,这意味着每救助1000人,便有998人顺利回了家。比例之高,在全国居前列。
家的气息,在蛛丝马迹里寻求
去年10月20日,在宜昌市救助管理站滞留了6年之久的圆圆,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公安县。亲人相认那一刻,母女深情相拥,久久不愿松开。
从被遗弃,到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山洞里;从捡垃圾为生,到流浪至宜昌被政府救助,她经历了颠沛流离。
圆圆精神异常,是个少语的人,在救助站的日子里,工作人员总跟她拉家常,但每次她都只是只言片语,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一本厚厚的记录本是圆圆的“生活档案”,里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圆圆的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平日交谈中的重要语言片段,工作人员希望将这些线索串起来,找寻圆圆回家的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圆圆回家的事依然没任何进展。
去年10月上旬的一个清晨,像往常一样,救助人员和圆圆聊天,当问及其名字和住址时,圆圆竟意外地说了出来。救助人员赶紧将信息写下,并联系所在村进行核实?!笆撬?!就是她!”电话那头,圆圆所在村的村干部非常兴奋。在得知女儿找到了的刹那,母亲老泪纵横?!熬戎静唤鼋鍪橇骼似蛱秩嗽币桓隽偈蔽屡募遥匾氖前镏切┯欣训娜朔迪?,找到失联的亲人,这需要细心发现、热心感化、爱心坚持?!崩罱ɑ?。
近年来,宜昌救助站通过受助者口音确定大致地域;观察其风俗、饮食习惯等分析其中信息;制作专门信息记录本,搜集特殊线索。此外,还对受助人员进行DNA血样采集,借助全国救助寻亲网络平台等,尽最大可能帮助受助人员返乡回家。
宜昌市救助站办公室主任张正新介绍,在这些受助者中,最长的找了6年才回家。让每个流浪人员回家,唯有坚持、坚守、坚信。
家的思念,激发骨子里的情感
14年漂泊,对罗容来说,家早已是个虚无的影子。
2003年,罗容在和丈夫发生矛盾后离家。2016年,精神失常的罗容得到宜昌市救助站的救助。历时1年,几经辗转,工作人员终于帮她找到了家。
去年8月11日,秦锦等3名工作人员护送罗容踏上返乡旅途。能不能和儿子相认、能不能成功返家始终是压在秦锦等人心中的一块石头。
从火车站出来那一刻,罗容的反应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妈,您还记不记得我?”儿子一句小心翼翼的问话,一下子戳中罗容的泪点,刹那间泪水滂沱。她深情地说:“认得,我认得,你是我的儿子?!笨吹侥缸酉嗳系哪且豢?,工作人员心底所有的担忧化解了。
14年的流浪可以让一个人精神混沌、智力下降,但它阻止不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思念。
滞留救助站受助人员因长期在外流浪,性格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心情紧张、害怕与人接触。为帮助受助人员树立自信,救助站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我为受助人员做餐饭”活动,工作人员亲自下厨献艺,让受助人员在救助站感受家的暖意。心理咨询师们还对受助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了解受助人员心理诉求,逐步引导受助人员表达内心世界?!捌涫?,他们的心里都有念家想家的情感,只是深埋心里,平时不易察觉,我们希望点滴浸润,激发他们骨子里的这种因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救助站的每一面墙上,一句句充满恋家情结的话语,默默鼓励他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心存感恩,回报社会。
在家扎根,孕育浓浓归家情
一幅幅温情满满的相聚画面,定格在张正新的脑海里。他说在执业的20余年里,这是最大的收获。
2016年11月7日下午4时,离家出走8年多的刚子(化名),在张正新的护送下,回到了河南省新野县老家。76岁的老母亲见到儿子,老泪纵横:“俺的孩,你可回来啦,娘做梦都没想到,你还能回家呀?!?/p>
2008年,刚子离家出走,家人历经艰难寻亲,始终杳无音信,只得将其户口注销。张正新带着刚子找到当地民政、公安等部门,为他积极申请恢复户籍,办理低保,解决生活难题。临走时还叮嘱刚子家人,多给予刚子家庭温暖,有困难找他。
由于生活困难等原因,受助者返家后,也面临着再度流浪的可能,如何帮他们扎根?张正新介绍,关键是要帮助流浪人员解决后续生活难题。救助机构要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做好流浪者户籍被注销后的落户问题;从生活上关心他们,解决家庭实际困难,落实好低保等生活待遇;强化流浪人员家庭监护责任等。只有家温暖了,才可避免流浪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