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民。 通讯员供图
荆楚网消息(记者郭金富 通讯员杜培清 万默)1月16日,我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资深会员、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获得者刘民先生逝世,享年82岁。
刘民,1936年出生于孝感汉川刘家台。刚出生时,父亲刘祖靖投奔革命,一走多年。年幼的刘民和5岁的姐姐、母亲相依为命,曾浪迹嘉鱼当放牛娃。直到1949年4月,时任东北军大六团副团长的父亲刘祖靖随军南下到了武汉,一家人才得以团聚。在湖北省立武昌实验中学上高中时,刘民与同班同学曾武鹏毅然选择听从祖国召唤,放弃报考大学共同支边,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为夫妻。1975年,刘民才从新疆调到当时的咸宁县(今咸安区)官埠公社任宣传干事。从此,他扎根第二故乡,乡野采风40余年,成为鄂南民间文化坚定而又执着的采录人、传播人、守望者。
1976年,刘民在原咸宁县官埠公社发现钱六姐的传说故事,即组织文化站干部重点采录,搜集到相关故事近百篇,编印成《钱六姐的故事》一书并陆续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引起国家民间文艺界专家的重视。198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咸宁召开“全国机智人物学术研讨会”,专家们赞誉“钱六姐的传说故事填补了中国汉族才女型机智人物的空白”“钱六姐是汉族的女阿凡提”“湖北的刘三姐”。几十年来,他抓住钱六姐传说故事这个专题不放,做足做大钱六姐的文章,先后又出版了论文集《钱六姐研究》,钱六姐故事集《钱六姐与贱三爷》《装哑戏知县》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刘民沉迷于咸宁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普查、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因三民集成编撰工作所做的突出贡献,他先后两次获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屈原文学奖”。 1994年被省文化厅破格(没有大学文凭)评为副研究馆员,是咸宁市文化系统破格提升为副高职称的第一人。1996年至2006年,刘民退而不休,南下东莞常平镇,为该镇一手筹建了标准化图书馆。2004年,他潜心整理的“钱六姐的故事”被省人民政府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回到咸安区,刘民继续为家乡民间文化奉献满腔的热情,他的采风与研究为咸安打造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桂花源,《钱六姐的故事》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咸宁市申报“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孜孜不倦地为民间传统文化奔走呐喊,反对伪民俗、假故事,身体力行地端正学术风气,成为民间文艺界的一面旗帜。2010年12月,咸宁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授于他“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13年他成为众望所归的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
40余年来,刘民先生守望咸宁民间文化,踏遍鄂南山山水水,问访民间艺人不计其数,为咸宁市、咸安区培养了民间文艺薪火传承的梯队。40余年来,大批民间文学口传作品被他采录在案,传语后人,众多民俗民风由于他的勤奋而源明流显、光彩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