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通讯员邵峰)近年来,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虽然老百姓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不断增强,对冒充公检法等骗术早已建立起免疫机制,但诈骗分子不断花样翻新,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新手段、新技术进行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进行升级,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就骗走上万元的新闻仍然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今年3月中旬以来,鄂州市就连续发生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
经过警方初步侦查,初步确定该批案件的犯罪窝点位于境外,其主要作案方式为台湾犯罪嫌疑人利用网上招聘兼职等方式,组织犯罪嫌疑人在境外组建诈骗话务窝点,利用非法获取的大量大陆公民个人信息,网络改号假冒“公检法”工作人员来电,并以伪造“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进行心理恐吓,进而疯狂实施诈骗。诈骗团伙分工明确,采取公司化运作,不仅有精心编写的诈骗“剧本”,还形成了“三线联动”的诈骗形式。
其中,一线话务假冒“公安机关”民警,称受害人身份信息被人盗用涉及刑事案件,并告知受害人“涉案地区”的公安机关某单位的报警电话。诈骗团伙使用改号软件假冒的正是公安机关的报警电话,让受害人“查询真伪”后更容易信以为真。
随后,通过网络改号后的二线话务假冒“公安机关”“检法机关”等向受害人发送精准信息的“逮捕令”“通缉令”,使受害人深信不疑,并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
三线话务人员则专门负责与受害人保持长时间通话,引导受害人进行银行转账,提示受害人通过银行或是利用网银转账操作至“安全账户”等,直至完成诈骗。
群众莫被“带节奏” 遇有三个“只要”需警惕
“一旦受害人跟着对方的节奏走,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获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极力想证明自己的清白,那就掉入了骗子的陷阱里。办案民警介绍,一些受害人为了证明自己清白,积极配合这些骗子的‘审查’,比如,让你登录某某网站,输入你的身份证号,一张假的‘通缉令’就会呈现在你眼前,让你越来越深信不疑。 “
“当你被告知卷入了某起案件的时候,说帮你转接到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时候,一定要切记,所有的公司企业都无法把电话转接到这些部门。只要记住这一点,骗子的‘剧本’也就到此结束了。 ”
公安机关提醒,在电话中只要提到转接公安局、检察院、法院都是骗子;只要提到安全账户、国家账户都是骗子;只要提到转账都是骗子。同时,群众对于陌生来电要保持警惕,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报警。
鄂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韩才兵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压严打态势,坚决把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