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会君
4月15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报道《中国,我怎能不爱你——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后,引发各方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如何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
院士走上思政课讲台——
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才能振兴中国
4月23日傍晚,华中科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走上《深度中国》讲台,与参加脱贫攻坚的老师、学生同台讲授《从精准扶贫看大学责任:来自澜沧江边的故事》。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是华中科大扶贫联系点。
一张张高山村落的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丁烈云讲述:“临翔有多远?从武汉坐飞机到昆明,再转飞机到临翔。有时,云层太厚,飞机没法降落,只能飞回昆明?!?/p>
精准识别发现,临翔老百姓心血管疾病较多,做手术得到昆明。丁烈云介绍,学校发挥学科优势,请临翔选派一批医生到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培训,协和医院的医生也到当地示范,帮助临翔把心血管外科建了起来。目前,已开展30多例心血管手术。
丁烈云总结:“大学的责任就要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这些故事,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p>
自动化学院学生刘柱说:“从来没有这么深刻地理解精准扶贫,期待通过支教,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p>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马新政说,贫困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摆脱贫困,我们同心同向。
随后,材料学院副书记蒋文海、管理学院硕士生李晶,分享他们分别挂职村第一书记和支教的故事。
机械学院学生杨德民感叹:“太震撼了!原来,我们的党员干部是深入到每家每户,一户一策助脱贫。我们要担当起自己的时代使命?!?/p>
新闻学院学生刘晶晶说,扶贫一线的故事充满温度。了解中国,才更认同中国、热爱中国,更体会到振兴中国使命重大。
凝聚集体智慧,讲出思政课的魅力——
深厚的感情,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认为,《深度中国》现象再次说明,思政课只要讲好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不是开‘无限公司’,什么问题都解决。让学生在理论上弄明白,才能在实践中有方向?!?/p>
延安大学历史系教师李生策说,思政课必须紧跟学生思想认知水平,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实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党的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是不愿意听,他们是有求知欲的。
《深度中国》让李生策十分振奋:“课本上的理论要跟社会现实对接。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讲清楚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对国家更了解,才能更热爱。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
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思政课要讲出魅力,李生策认为,老师要有真感情,对理论是真懂真信。“信仰是学来的。老师要读原著,自己先要学懂弄通,要跟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大政方针结合起来?!?/p>
一个月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踪华中科大、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20多堂思政课。记者发现,不少课堂凝聚着集体智慧,有的是老师集体备课,有的是几位老师联袂上场,共同完成一门课。“每位老师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多角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李生策说。
引导学生认识时代职责和历史使命——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李生策说:“思政教育搞好了,学生思想境界就会更高,最终是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什么能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出那么多国之重器?他们做事已经不是为自己,是为国家、为民族。思政教育就是坚定年轻人的理想信念,传导一种家国情怀,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
《深度中国》开课以来,团队不间断通过“微助教”征集学生建议。起初,大家主要赞誉课堂形式。现在,大家沉淀了更多思考,“国家”“祖国”等字眼频繁出现在表述中。
4月19日的征集中,学生孔阳说:“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关注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而不是只局限专业知识。了解中国,才能学以致用?!?/p>
学生付晶说:“大家对中国政治还是很关心的,希望更多人能正确认识中国?!?/p>
“青年一代的责任感是需要培养的,不是天然产生的?!礁鲆话倌辍按蠓芏纺勘?,等着、候着,是没法实现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认为,《深度中国》的探索非常有意义,从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国情,认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
人才的培养是以年代来计算的——
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p>
4月23日《深度中国》课堂尾声,李晶用一曲乡村教师带领孩子们吟唱的《苔》来结束分享。
她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p>
《深度中国》团队成员、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闫帅说:“人才的培养不能以年来计算,而应该是以年代来计算,需要全体教师、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合力?!?/p>
湖北日报关于《深度中国》的相关报道,引起各方关注。
武汉87岁的离休老教师李代仁给湖北日报打来电话:“持续关注每期报道,立意深,引人深思?!?/p>
不愿透露姓名、手机尾号为“0428”的读者说:“思政教育是管一辈子的??吹秸庋谋ǖ溃苁芨卸??!?/p>
《深度中国》团队收到各方反馈,有的说可以将这种模式复制到中心组学习,有的邀请他们授课,传授经验。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方涛说,思政工作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所有课程都应该有育人功能,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融入教学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表示,《深度中国》的探索有新意,是基本思政课的有效补充,能发挥课程思政的辅助作用,支持更多这样的探索。
丁烈云在课堂上发出号召:“读好有字之书,更要读好无字之书,希望更多学子在服务社会中贡献力量,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