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5月2日,在厂房内周汉生(右)通过模型向同事介绍他自己创造的吊装方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玩积木容易,可是,如果“积木”是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庞然大物,怎么玩?
皮肤黝黑、身材颀长的周汉生,就是这样的高手。
从1982年进入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58岁的周汉生从未离开“安装起重工”这个岗位。30多年潜心钻研,他已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能手,业内诸多安装难题,大家都第一个想到他。一句“周师傅来帮忙”,能舒展不少人紧锁的眉头。
“在钢丝绳上跳芭蕾”——
首位问鼎国家冶金科技奖的一线工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第一次见到周汉生时,他谦虚地说:“我没啥绝活,嘴巴也不太会说?!?/p>
公司同事张文一“不同意”了,她直言:“周师傅可是拿过国家冶金科技奖一等奖的,是首位问鼎该奖项的一线工人!”
一冶集团曾是武钢的总承包方和主要建设者,至今该公司仍承担着大量冶炼工程施工。
1997年,武钢三炼钢工程的厂房封顶。车间里,一套“迟到”的700多吨的桥式起重机却让周汉生发愁:封闭的厂房内,吊车根本进不来,怎么把这个30多米高的大家伙安装到位呢?
用传统的液压提升法,工期两到三个月,费用480万元左右!
围着设备一圈圈打转,周汉生萌生利用房梁作吊顶、采用滑轮组和卷扬机配合省力的方法。有人将此举比喻为“在钢丝绳上跳芭蕾”。
一次次计算、一次次方案被推翻,日夜攻关,周汉生和同事们,解决好了启吊点承重、滑轮组高度、双卷扬机同步操作等难题,改装了起重作业中常用的吊具、钢丝绳,“梁吊法”初显雏形。
运用此法,周汉生的团队仅用20多天就完成了安装任务,费用是传统方法的五分之一,不到100万元。
截至目前,“梁吊法”已为企业创造超过2300万元的经济效益。2017年,周汉生负责完成的《大型桥式起重机安装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冶金科技奖一等奖。
打杂起步,忙完了去“偷师”——
从工人到工匠只隔着“钻研”二字
一个人的智慧,往往体现在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复杂的事说清楚。
周汉生说:“起重工就是抬、扛、搬、运,多动脑筋就能少吃亏,力争用最少的力、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p>
沉淀功力,非一朝一夕。
周汉生22岁进厂,做些杂活。隔壁有个班组很厉害,难题一般都是他们攻克。忙完手头的事,周汉生喜欢到这个班组“围观”。
有一次,厂里来了一个类似铁锅的大圆顶,圆顶是扣着来的,施工需要来一个180度的大翻转。怎么选择吊点,怎么绑钢丝绳,怎么用吊车……边看边琢磨,周汉生明白了很多此前不明白的事。
图纸看上去大同小异,重点是一些参数的变化。把图纸变成现实,会因施工条件的迥异,产生难题。要想把庞然大物像积木般“玩”在手中,周汉生的心得是:一定要钻研,“工人是按部就班,做被安排的活;要想成为工匠,就得有创新精神。”
出差前特意借了台摄像机——
荣誉等身有“秘诀”
资深的老师傅,在年轻同事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30岁的陈海生说,周师傅的过人之处在于,肯动脑筋,想出的办法很实用。
大家在工地上焊接管子,边焊接边要往管道里充氩气。大家每焊一节,就进行充气、封口,再焊下一节。周汉生研究后,在两块圆铁片中间,加一根链条。大家一手拉着链条,一手施工,每焊完一节,绳子一拉,口就封住了。新办法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让氩气的充盈更饱满,提升了工程质量。
35岁的张文一说,周师傅十分好学,凡事都想得更深一步。
为了国家冶金科技奖,他学用电脑、学做PPT。今年春节一上班,周师傅又找张文一借摄像机。原来,周汉生要出差解决一个安装难题,他想把工程现场拍下来,回头进一步研究。
2010年,他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012年,他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201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
铁一般的韧劲,锥子般的钻研,成就了周汉生的工匠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