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廖志慧
风驰电掣的人工智能列车,下一站在哪里?
面对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等领先省份,湖北如何抢搭这趟高速列车?又面临哪些挑战?
形势不等人,这场争夺战胜了,我们将乘势而上;输了,可能就要耽误很多年。
人才培育,亟需踏准时代节奏
人工智能,关键在“人”。“AI(人工智能)人才供不应求,出校门已被抢光”“应届毕业生年薪是30万至50万元”,“抢人大战”背后,是高端人才缺失的尴尬。
人工智能,像一张大网,网住多学科与技术?;餮啊⒂镆羰侗?、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数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等多门学科……技术壁垒之高,让很多人只能临渊羡鱼。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人工智能就业市场供需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武汉有3所高校的人工智能人才排在全国高校前20位,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第3,武汉大学第10,武汉理工大学第13。
然而,湖北缺乏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各大高校的智能学科散落在计算机、自动控制、数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中,缺乏有效整合,人才培育效果受限。
采访中,武汉达梦数据库公司副总经理皮宇吐槽,“公司难在武汉招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尖端人才,只能远赴北、上、广、深等城市招揽。”
武汉“汉阳造”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创始人郝赛感同身受。尽管本地高校都开设有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但力度有待加强。“如果不能成为一级学科,人才培养上就会碎片化、低水平重复。”
武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姚剑说,在人工智能领域,湖北相关专业学生数量不少,但缺乏尖端人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企业和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合作松散,特别是在实习阶段,“人岗匹配”的技能培训环节比较欠缺。
专家建言,湖北要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必须把培养专业人才作为重中之重。
目前,在省内,人才培养正在快马加鞭——
2018年1月,武汉大学首个人工智能试点班在电子信息学院开班,标志着本科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迈入新阶段。试点班开设的课程包括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前沿课程;神经、认知与脑机接口等跨学科课程;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创新实践课程。
3个月后,武大又牵手小米,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机会,同时为小米公司输送高素质的计算机软硬件专门人才。
2018年3月,中国最大的企业通讯云——容联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双方优势,开展知识图谱、知识表达、语言库、情感计算等领域研究,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一体化。
打造产业链,不能各自为政
尽管人工智能浪潮云涌,一个不容回避的尴尬是——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侧重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领域包括芯片、传感器、算法、计算力等方面,与国际IT巨头差距较大;产业链,并没有真正“链起来”。
湖北亦不例外。我省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人工智能产业多,但缺乏集聚效应。
行业龙头缺乏,产业带动不明显——
人工智能企业84.95%集中在北京、广东及长三角一带?!痘チ芸酚雃Ne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人工智能企业TOP100”榜单上,湖北尚未有企业上榜。
企业规模偏小,行业布局较单一——
大部分企业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硬件产品——机器人领域,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覆盖面窄,智能化产品所必备的解析交互、多机调度、认知学习、情感互动等技术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
科研实力颇强,但技术产业化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实力实际落到本地产业智能升级很少;企业间、企业与高校间的协作较少;产品种类多,但高端化、智能化产品较少,低端化、同质化竞争较严重。
数据的整合和开放程度不足——
数据,被称作人工智能的“燃料”。当前,湖北在数据开放共享建设力度不够大,特别是政府掌握的优质数据资源。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石,亟需政府支持、企业主体、院所参与、资本助推的“政、产、学、研、用、资”六位一体的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方能形成产业集聚效能。
2016年年底,为增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省内40多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院所、企业,在武汉成立了“光谷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以期加强协同,打造华中地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学习硅谷经验,集聚相关企业形成“虹吸效应”,打造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
营造大环境,打造AI宜人气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采访中,不少企业反映,人才进入门槛高,留住人才难;应用场景落地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企业只需要一门心思投入研发,不断创新,不断抢占制高点。”采访中,武汉嫦娥抗衰公司董事长林国华表示?!罢诓底式?、配套政策上给力,企业、高校合力迎接人工智能的风口。”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石英说,人工智能的垂直细分度很高,人才培养、设备采购都需要大量资金。
纵观全国,截至2018年3月31日,我国有13个城市推出了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政策出台数量排名前7位的城市依次是南京、上海、北京、苏州、天津、武汉和杭州。
武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姚剑坦言,在人工智能领域,目前湖北省在软件技术上,与国外差距不大,但在硬件技术上,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霸谟布难蟹⑸?,需投入大量资金,且研发风险较大,离不开政府扶持。”
抢搭人工智能快车,专家、企业呼声急切: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软环境。
支持智能科技研发创新——
完善政府专项扶持政策,统筹使用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科研计划等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和应用项目建设;组织发挥现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多元社会资本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完善产业生态配套——
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带动性强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在湖北建立具有国际标准的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应用体验中心;鼓励各种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及众创空间,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优惠条件吸引高端人才——
开辟特殊通道,面向全球持续发布高端人才聘用需求,并针对高端人才的落户、收入、子女教育等问题提供绿色通道,吸引高端人才和团队来鄂创业和就业。
令人欣喜的是,光谷已经行动。2017年11月,光谷出台全国首个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新政,从产业专项资金、人才落户、企业落户、平台建设、创新应用和产学研等六大方面给予支持,包括设立不低于2亿元的人工智能专项资金;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落户最高可奖2000万元,对高级技术人才可发100万元“大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