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后,谭斌在台前留影(省文联供图)
荆楚网记者张扬 通讯员马璨
“我是76代屈原后裔,我的母亲姓屈,小时候我叫屈斌?!惫胰独质痔繁笫秋龉橄厍帐跬磐懦?,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十八年。从小到大,他一直觉得自己身上有种使命责任——“要把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发扬”。
在他的带领下,曾经名不见今传的县级小剧团走出了省城,飞出了国门,以精品剧作传播了家乡的屈原文化。2018年,他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全省基层专业剧团中唯一获此殊荣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谭斌担任团长之初,艺术团一穷二白,濒临解散。当时,剧团“蜗居”在两套单元房里,专业设备缺东少西,还欠下180万的巨款。
面对困境,谭斌义无反顾地扛起重担。为了节省经费,谭斌把外请的专家、老师安排住进自己家中吃住。为了改善排练厅简陋的条件,他带领男同志下乡买木料,请木匠自制地板,和演员们铺设排练厅,甚至抵押自己和母亲的两套房产寻求资金支持。
同时,谭斌每天还要面临债主追撵债务,其中有一位债主甚至将自己76岁的老爹安置在他的办公室,这位老人看见谭斌夜以继日、忙里忙外,反而被他的这种担当精神所打动:“没有见过这样的‘搞家子’(搞家子意为拼命三郎),把公家事当自家的事,把自家钱当公家钱。这个团长我服气!”
在谭斌的带领下,秭归屈原文化艺术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剧院新建地址位于凤凰山麓,靠山临江,景色宜人;总面积达三千多平米,里面配有标准化的办公室、排练室、音乐教室、舞蹈室等,舞台配有专业的音响设备;剧场可容纳人数多达505个观众;演员人数从原来的20人发展到70人。
艺术团赴加拿大演出(省文联供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摸索艺术团发展之路时,谭斌大胆改革内部制度,不断创新打造艺术精品。
他率先在全省专业文艺院团中实行了人事代理、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职工之间互相帮、比、超的思想。每年实行人事考核,让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也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谭斌以传播秭归屈原文化为主线,密切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量身打造精品剧目。根据九畹溪旅游量身定制的历史舞台剧《礼魂》,讲述了屈原从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到最后跳江,短暂的一生。从2005年首演以来10年间,演出共计6500余场,接待游客500万人,创造了单项旅游收入2.5亿元?!讹龉榛ü奈琛酚蔑龉榈囊衾中〉鳎岷狭私ǘü南?,并提炼旦角、丑角的元素,用民间农村的舞蹈肢体语言表现了男女之间对爱情的向往,荣获了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
改革帮助艺术团茁壮成长,走出了秭归小县城,荣获了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还被作为政府文化交流剧目,跨出了国门。近十年来,秭归屈原艺术团创作演出舞台艺术作品740余件,原创歌曲专题晚会70多台次。
艺术团送戏下乡(省文联供图)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秭归山大人稀,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很难传递到基层。为贯彻落实文艺服务基层,文艺服务大众的精神,艺术团主动送戏下乡、送戏到家门口。
为此,艺术团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十人小分队,安排声乐、小品、相声、快板等演出形式,为山里群众带去精神食粮。这些年,小分队曾为坐轮椅的残疾人演过专场,也为一家三口开设过小剧场。
截至2017年底,艺术团累计送戏下乡449场次,农村观众达17万人次,足迹遍及全县十二个乡镇。
此外,在端午文化节等全县重大文化节时,谭斌率屈原艺术团策划、承办和组织文化节庆活动,服务秭归脐橙、农特产品、旅游推介、重大项目开工仪式等活动,并且连续13年策划导演了秭归县春节联欢晚会。
“我们的目标就是多为人民演戏,演好戏,服务当地的人民群众,经济发展,传达真善美?!被毓司缤攀改昀吹某沙?,谭斌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