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李婆婆心肝脾胆全反位,是位罕见的“镜面人”;近期的梗阻性黄疸又让她浑身发黄,生命危在旦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专家大胆采用内镜微创技术“左右互搏”,让年高体弱的李婆婆避免“挨一刀”,并顺利康复出院。
李婆婆来自上海。近日来家人发现她变成了“小黄人”——浑身的皮肤甚至眼珠都变成了黄色,还呕吐不止。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检查,发现老人总胆红素超标,考虑是腹部肿瘤和化脓性胆管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医生判定,必须尽快解除胆管梗阻,否则可能出现肝衰竭危及生命。
鉴于李婆婆年高体弱,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存在较大风险,人民医院专家决定为她实施经十二指肠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手术。希望尽可能在创伤最小的情况下,快速解决胆管化脓问题,缓解老人痛苦。
可李婆婆的身体却给医生出了个“难题”:X光片显示,她居然是一位发生几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的“镜面人”,心脏、肝脏、脾脏、胆等重要器官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心脏、脾脏在右边,肝脏位于左边,位置好像是正常脏器的镜中像。这样的生理解剖结构与正常结构相反,要求手术医生“左右互搏”,极大地增加了手术难度。
病情如火情。消化内科ERCP专家邓涛和周中银两位教授决定挑战不可能。他们在仔细评估李婆婆的脏器结构后,小心翼翼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通过胃、十二指肠到胆囊。期间,胆管插管、进镜受阻、插管方向及切开方向逆转等困难,均被逐一攻克。内镜进入胆总管后,医生再置入一根导丝,循两根导丝分别置入一根长约14㎝的塑料支架至肝内胆管,大量白色脓液随之出。经过引流治疗,李婆婆黄疸明显下降,“小黄人”的各类急性症状也快速消失。
邓涛教授介绍,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迅猛发展,其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由于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深受患者青睐。目前,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内镜下取石术、内镜下胆管内支架置入术等微创介入治疗引领全国,不开刀救治了大批胆总管结石、胆管肿瘤、胰腺肿瘤造成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陈晨 通讯员 高婷 俞媛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