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杨叔子院士喻园70年图片展》开展 在这里,读懂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2022-09-14 09:38:00 来源:荆楚网

9月13日,《杨叔子院士喻园70年图片展》暨“杨叔子教育基金”启动仪式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举行。杨叔子院士妻子徐辉碧教授(中)与师生一同观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王潇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王潇潇

9月13日上午,《杨叔子院士喻园70年图片展》暨“杨叔子教育基金”启动仪式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举行。建校70周年之际,该?;悼蒲в牍こ萄г壕侔齑舜位疃戮囱钍遄釉菏课7⒄棺龀龅耐怀龉毕?。校友、学生纷纷驻足,在100多张照片中,读懂这位大先生的教育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他爱岗敬业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1975级学生代表李诚在一张黑白老照片前站了很久。作为工农兵大学生,他所在的75113班是华科与十堰二汽合办的实验班,当时班上负责人就是杨叔子。“我们的校址是在十堰市山沟里的一座工厂内。没有明亮的阶梯教室,没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没有充满学术气氛的图书馆与实验室,只有由简陋办公室改造的教室和普通的工人宿舍。每天,我们在教室、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中度过。大家情绪很大,这就是开门办学?这就是我们向往的大学生活?”

李诚回忆,时任班支部副书记的杨叔子耐心劝导,同学们逐渐安下心来?!把钕壬谄渌鲜ι形吹礁谇?,身兼数职,他关爱学生,爱岗敬业,和我们一起住四人间。那年冬天,一位同学因药物过敏,导致白血球减少急需回汉住院,是杨先生主动承担了护送病人回家的重担,当时,杨先生身穿单薄的绒衣和外套,坐火车硬座护送学生回武汉治病。”

在杨叔子和学校老师们精心培养下,75113班学员都顺利完成学业,毕业时有4人留校任教,有6人考取了研究生,有10多人先后担任过教师工作,在三尺讲台发扬恩师的优良传统。

“他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1981年考入当时的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在图片展前,他深情回忆,当时高考是不知分报志愿,华科在我们中学招了5个人。到了学校,杨老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很深远。

尤政说,在为人上,老师和师母是我们的榜样;在做事上,老师推出的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这和我们现在强调的立德树人一脉相承。在学术上,老师有远见卓识,是经师,1989年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组建研究中心,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开创了先河,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片展上有杨叔子院士与丁汉院士等人的合影。从机械学院成长起来的丁汉,深深记得杨老师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是参加重要答辩,还是成果突破,“他总是不忘提携后辈,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p>

杨叔子院士夫人徐辉碧教授也来到现场。她细细看着每张照片,不时和身边人补充回忆着,那是她与杨院士相携的历程。她笑着说,今年是华科建校70周年,也是杨叔子进大学70年——1952年他考入武汉大学,1953年因院系并建调整进入华中工学院。“杨叔子得知我要来参加图片展,特意说了他感触最深的3件事:他取得的一点成就,归功于组织上对他长期的细心培养;教学和科研团队团结合作,对成就他的事业很起作用;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学在华工’的优良校风,在这所学校里,他自己奋勇拼搏,才取得一些成绩?!?/p>

“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就会不打自垮”

图片展名为《喻园耕耘七十载 科学人文总相宜》,多张照片都配了杨叔子本人所作的诗。他对人文教育的倡导不遗余力。

生在书香世家,幼年时随父亲躲避日寇战火,5岁起便在父亲指导下念古书。到9岁入高小学习时,杨叔子已读《四书》与《诗经》《书经》、唐诗三百首与百篇古文等。此后岁月,他一直信奉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都属于文化整体,彼此交融、不可分割。

杨叔子有一句名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彼诘H位菩3て诩?,高举人文教育大旗,积极倡导在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在理工类院校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年近70依然为本科生授课、2004年11月做第1000期人文讲座……一张张照片,见证着杨叔子与喻园的点点滴滴,凝炼着他的汗水和智慧。

当天,“杨叔子教育基金”同时启动。2022年初,杨叔子院士将其个人所获首届国家级教材奖奖励金22万元,捐赠给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成立“杨叔子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华中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杨叔子院士的一批学生、校友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捐赠,目前已获捐赠款150余万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