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吕鉴蕾 通讯员华文莉、董浩)以烙铁为笔,烫出“‘布’可思议”。
“我希望在叔叔王分忠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这项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月14日,今年44岁的黄石王叶布雕传承人王华锋述说道。
汪仁布雕发源地、王叶布雕(工作室)。吕鉴蕾 摄
一铁落,妙韵生
1983年的一天,缝纫技艺高超的王分忠接了一份棘手活:修补一幅老旧布贴画。
但这幅画破损得厉害,王分忠用缝纫的方法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他试着用烟头熨烫修补后留下的针头线脚,使之看起来更平整。
初步尝试后,感觉效果还不错。于是,他又尝试利用电熨斗产生的高温对接缝处进行粘连,使不同布料衔接更加自然。一幅破残的布贴画,就此意外获得了新生。
修补过程中,王分忠还惊喜地发现,电熨斗在布料上停留时间长短不同,会在布面上留下深浅不同的纹理。
这一发现激发了王分忠的灵感,“民间艺人能用布角贴画,古人用火针刺绣,我为什么就不能利用电熨斗在布料上烙画呢?”
说干就干。他找来一块纯色布料,用更易操作的电烙铁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尝试,中国画的勾、皴、擦、染等技法,被他用烙铁刻刀工具运用到了布烙画上。
自此,一项全新的技艺——王叶布雕画“破茧新生”。2003年,他的作品《汉宫春晓图》荣获“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农民画展”金奖。2011年,王分忠布雕画的制作工艺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王华锋的代表布雕作品《兰亭集序》。吕鉴蕾 摄
入门易,出头难
2015年4月,王分忠因病去世,令人扼腕叹息。
生前,他一直致力王叶布雕的推广,并将布雕画工艺传承给了王勇刚、王华锋、卫细银等人。
“我7岁就看叔叔用电烙铁画画,12岁跟随他学画画,从小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这项技艺?!蓖趸婊匾洌芯醴浅P量?,而且挣不到钱,没想过要靠这个谋生。
做一幅布雕作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精选布料、整烫,颜料搭配,布料耐温处理等。主要制作工具是电烙铁。
但在王华锋看来,布雕画技艺门槛并不高,更多时候是临摹,普通人二三个月就可以上手。但如果真想做好其实也很难。一件作品花费个把月时间很常见,关键是静心和恒心。
而且,制作过程要精雕细琢,某处烙温过度,整幅画面前功尽弃?!袄犹?,一旦留痕就一笔永存,既不能用其他颜色材料覆盖,也不能改变线条走向,几乎不允许任何的败笔和差错?!蓖趸嫠?。
入门易,出头难;投入多,回报少?;蛐碚蛉绱耍Ч跻恫嫉窕家盏娜瞬簧?,但真正长期坚持钻研创作,并借此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寥若星辰。
布雕作品《相约光电 筑梦绿城》。吕鉴蕾 摄
学得好,留得住
近几年,上述情况开始有了新变化。
今年7月18日,开发区·铁山区汪仁镇文化站王叶布雕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暗胤秸浅V厥诱庀罴家眨罅χС稚瓯ɑ剖械谄吲屑斗且糯硇韵钅?,给了我很大信心?!蓖趸嫘老驳馈?/p>
二十多年来,他传承和发展了王分忠的布雕画制作工艺,重点在布料粘贴力度、画面色调和谐,以及色彩的防褪化等方面,展开了有益探索和进一步完善。
其中,王华锋创新探索了三套工艺制作程序,使布雕画的粘连更加紧密,不易脱落,存放长久。利用上述新工艺,由他个人耗时超1个月创作的10米长卷《寒窑赋》,高价被珠海博物馆收藏。
不久前,结合黄石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本土特色,他还创作了布雕作品《相约光电 筑梦绿城》,通过布雕艺术展示出黄石市“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和“追光逐电”的电子信息产业,吸引无数目光。
“接下来,我给自己定了三个小目标?!蓖趸嫠?,“一是加快王叶布雕画申请非遗,二是组建布雕画协会,三是加快布雕画产品市场化,让它真正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p>
“我更希望所有想学王叶布雕的人都可以学得好、留得住,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其魅力和价值,争取让这门艺术走向世界?!碧傅矫魈?,王华锋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