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民法院审结一宗案件,一名10岁儿童在一个月内在同一款游戏里充值超过50次,合计5万余元。其母亲上诉后,法院认定小千和其母张女士对此具有重大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而游戏公司承担次要责任,判决游戏公司退还充值总额的30%,引发网友热议。
据相关资料显示,以北京互联网法院为例,今年上半年受理未成年人案件已达2021年5倍以上,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所引发的游戏充值退款纠纷和直播打赏退款纠纷占大多数,充值打赏类纠纷的平均标的额为8万余元。种种案例表明,未成年人网络不合理消费已成为损害未成年人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遏制未成年人不合理消费,对未成年人网络不合理消费说“不”,还需要多方发力。
其实,相关部门已关注到该类问题,陆续出台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通知》《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未成年人网络?;ぬ趵返刃幸捣煞ü?。但无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年来,在监管加压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投诉却居高不下,问题发生后家长维权举证、退费退款困难。各类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ば瓮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下,大部分平台、商家、主播仅仅是为了应付法律最低限度要求,诱导取消未成年模式、实名认证系统过于简单、二手账号交易基本没有限制、“抽抽乐”网络直播拆卡等网络涉赌乱象仍然存在,未成年人迫切需要一片清朗的网络空间。
对未成年人网络不合理消费说“不”,父母是关键角色,要把好第一道关。父母作为子女监护人,对其子女健康上网理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没有完整的判断力,对金钱、虚拟产品之间,没有合理自我判断标准。父母不能想当然或者苛责孩子与生俱来就会“克制自己”,而对孩子使用互联网放任不管,甚至还帮助孩子绕过监管系统。虽然孩子缺少判断力,可父母不应该缺少,还反过来单单指责平台未履行监管。当然,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简单禁止孩子使用手机、电脑,谈游戏色变,毕竟,堵不如疏,特别是未成年人好奇心较重,一味的禁止孩子使用互联网反而会起到反效果,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妨拥抱网络,主动引导孩子健康使用网络,不与孩子共用账号,与其约法三章,屏蔽掉色情、诱导不合理消费的信息、视频,提高孩子鉴别虚假、不健康视频、游戏的能力,使网络成为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好帮手。
对未成年人网络不合理消费说“不”,需要立法完备、守法自觉、执法必严,做到三者紧密衔接。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现行法律法规需要主动适应变化和需要。对未成年人保护措施要硬而不能软,如果留有滋生空间,商家在利益驱动下将“钻漏洞”、“打折扣”、“搞变通”;网络媒介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需要各类平台自觉履行社会职责,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决避免实名认证流于形式、诱导未成年人关闭未成年人模式、纵容商家、主播各类“踩红线”等问题。要灵活运用好“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竭尽所能遏制未成年人不合理消费,筑好平台防线,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精心提供不同服务;相关部门要靠前执法处置,对未成年人用户多、平台措施不严的游戏、直播进行跟踪和重点关注,及时叫停风险行为,掐灭其苗头。
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网络就相当于掌握了话语权,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网络阵地务必需要坚守。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提高,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信息正越来越便利,也带来了种种问题,遏制未成年人不合理消费,还未成年人清朗网络空间,是其中的重要课题,家长、政府部门、平台、商家需要各司其职,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健康成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宋顺邦(武汉经开区)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