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创造了大量极具特色的渔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依据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渔文化?;ぁ⒋泻秃胙锕ぷ鞯囊饧?,加强对渔文化的?;ご醒芯?,对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赓续农耕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2024年7月,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闸东社区正式启动了旨在提升渔民文化生活品质及改善其工作环境的公益项目——“渔民驿站”。该项目由长江生态?;せ鸹峁孀橹⑵鸷椭С?,致力于传承当地特色渔文化,引导退捕渔民探索新的生计方式,促进渔村振兴发展。
在现状摸排阶段,由中国地质大学专业团队、江夏区筑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及金口街道闸东社区工作人员联合开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以及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对闸东社区渔民开展深入访谈调研,评估渔民在禁渔期间生计转型的成效,识别他们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及时宣传对国家相关政策。此外,团队成员重点关注了渔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收集了他们对于驿站功能和服务的期望与建议。
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渔民已成功实现职业转型并找到了新的谋生手段,但仍有不少人面临就业困难和技能不足的挑战。渔民普遍关注的议题包括职业病的医疗保障、信息反馈机制的健全性以及职业稳定性。同时,他们也高度关注在维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并传承渔业文化。针对渔民们的现状及需求,金口街道闸东社区与江夏区筑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组建了“闸东社区渔民驿站工作坊”,负责项目的实际运营。该工作坊既是促进渔民之间互助合作、传承和发展渔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渔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合作平台,以便为后续完善驿站建设与服务功能提供精准指导。
在闸东社区渔民驿站开展的首场“睦邻家园”营造活动中,项目组成员设计了“共同缔造渔家风”和“渔·需求集思会”两个环节,旨在贴近渔民需要,汇聚振兴力量。在“共同缔造渔家风”环节,社工将参与者按“渔船”进行分组,每组“渔民”需遵循船主指令,团结协作,不仅在娱乐中拉近了彼此距离,还让大家感受到团结暖“家”、文化聚“家”、治理齐“家”的重要性。随后,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渔民向孩子们介绍捕鱼技巧,并使用拓染展示渔业传统工艺。随着一件件作品的完成,参与者共同体验了渔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渔·需求集思会”环节,渔民代表们表示,他们一直遵守“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规定。然而,鱼拓技艺,鱼灯、渔具的制作,逐渐淡出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曾经那种“太阳出来照山坡,喊起号子把船拖,齐心协力往前走,船到码头把酒喝,”的时代已经过去,身边仅仅只有“划渔船”“踩莲跷”“渔蚌舞”等娱乐活动在持续进行,发展渔文化需要更多切合实际的发展支持。
金口街道闸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叶筱作出回应并提出,社区将依托“渔民驿站”项目,聚集一群人,传承一种文化,传播一门手艺,孵化培养一支队伍,使渔业生产工具、渔民服饰、渔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追求得以延续和发展。对此,在场渔民代表表示,如果社区有意愿促进渔文化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他们愿意配合社区,努力地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同时,也将那些时光和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将渔家风情代代相传。紧接着,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参与者们就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渔民生计转型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一是要从提供物质帮助向提供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转型;二是完善渔民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政府与渔民之间的交流;三是以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带动渔民致富,从而将传统“输血模式”逐渐向“造血模式”转变等。
据悉,“渔民驿站”项目的核心任务是抢救性地收集当地的特色渔具,并记录渔家文化。此外,渔民驿站还承担了帮助渔民转产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等功能。项目负责人江夏区筑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熊丽表示,他们将持续开展各项活动,确保驿站项目能够切实满足渔民需求的同时,鼓励更多渔民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参与应急救援、环境整治等志愿活动,共同缔造一个真正的“渔民家园”。
下一步,“渔民驿站”项目将依托工作坊,充分发挥其扎根社区、熟悉情况的优势,以长江渔文化?;の腥氲悖ü用袢?、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禁捕退捕和保障政策,组织渔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招聘会,帮助他们及时了解退捕政策和就业信息。此外,该项目将持续推动传统捕鱼技艺、渔俗、渔具、渔法以及渔家美食等产业发展,大力弘扬渔民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独具特色的渔文化传统,让渔文化在公益资金支持下逐渐开花结果,使当地在渔文化产业的现代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