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和合暖新”联出基层幸福共同体——民族街道和平社区基层治理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
2024-08-30 17:43:00 来源:荆楚网

民族街道和平社区地处龙王庙公园至王家巷轮渡码头沿江地段,紧邻大兴路鞋业批发市场。社区总面积为0.068平方公里,人口2036户、5589人。因城市拆旧建新规划,辖区既有待拆迁老旧,又有沿江写字楼、沿街商铺、高层居民楼。沿街高层居民楼常住居民327户1270人,60岁以上272人。因房屋建成早空间小,许多居民选择将房屋出租。加之和平社区临近快递收发站点及江汉路热门商圈,辖区产生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流动人口中,外卖配送员、快递收发员、户外服务人员等新就业群体占据了多数。辖区大部分楼栋因建成时间早,年久失修、基础设施和物业服务不完善,新就业群体在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时常与楼栋物业及居民因电梯使用、快递外卖进出、公共卫生等问题发生矛盾,造成了基层治理难题。

为缓和矛盾,促进社区居民与新就业群体和谐共处,激发外来年轻人的能量,对冲老城区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不足,同时提升新就业群体在辖区内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和平社区积极发挥五社联动功效,采取一系列共建共享措施,在切实关爱新就业群体的同时,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参与治理,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效能。

一、打造暖“新”阵地 ?精准对焦“医休行”服务需求

和平社区内有一处值守闲置岗亭,通过走访调研新群体需求,社区党委与下沉单位武汉市妇女联合会、江汉区委统战部多次协商,共同出策出力将值守亭打造为“户外工作者休息驿站”。2023年底,改造后的驿站正式投入使用。驿站围绕新群体需求提供“医休行”服务——“医”体现联合民族街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开展量血压、测血糖、应急药箱、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服务;“休”体现在驿站常年提供饮水机、微波炉设备,提供临时歇脚地,避免户外工作者夏日喝不到凉水,寒冬吃不上暖饭;“行”体现在为户外工作者提供安全便捷的电动车充电服务,提供随时出“行”的方便。

二、开展暖“新”服务 ?多方共筑“身心家”关爱体系

暖新驿站建立后,除了日常服务外,和平社区积极发挥五社联动作用,联合弘毅社工及辖区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开展系列关爱活动,给予新群体稳稳的幸福感。2024年1月,联合汪玉霞糕点开展“传递腊八情?? ?温暖送粥到”主题活动,一碗腊八粥,暖心又暖“新”;3月联合辖区共建单位七杯茶开展“春天的第一杯奶茶”主题活动,让新就业群体从服务者到“被服务者”,感受到给予新群体满满的春日仪式感。在关爱新就业群体时根据“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定制暖新服务内容——冬季为新就业群体送防寒手套护膝等防寒套装;春季送上老式蒲扇送上思思清风;酷夏送上防暑解暑关爱包;社区还积极联络多方力量举办暑期儿童安全教育活动,邀约新就业群体家庭儿童参与,为新就业群体家庭教育保驾护航。

三、凝聚“新”力量 ?发挥“新心相融”治理大功效

社区在对新就业群体开展关爱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对新就业群体的引导,让他们融入社区大家庭,参与社区微治理。在新就业群体议事会上,有外卖小哥提出民权公寓楼内电梯经常损坏、路面积水、快递易丢失、公寓门口路面坡度大等情况。社区积极响应,多方筹措资金更换电梯2台、维修1台,加装摄像头5个、门禁2处,路面治理200米,增设快递柜2处,建设电瓶车充电桩2处,安装便民扶手若干,初步形成“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基层治理闭环。议事会上环卫工人提出楼内老年群体行动不便,自己工作途中可以顺便帮忙带垃圾下楼;维修类工作者表示可以对社区内老弱群体免费进行小修小补便民活动……通过议事会,新就业群体的“心”积极主动向社区靠近,为社区基层治理贡献自己的“新”力量,实现“新心相融”治理大功效。

四、成立“新”组织 ?探索“和合暖新”治理长效机制

大事共参与,小事齐帮忙。为了让新就业群体服务社区的“小事”能长期开展不断“造血”,2023年3月和平社区组织新就业群体在街道社工站的指导下正式备案成立了“和合暖新”户外工作者志愿服务队。大家共同商议制定了志愿者团队的服务内容——有事搭把手:在工作过程中开展安全隐患上报、独居老人关怀、辖区平安巡查等;为方便新就业群体开展志愿服务创立了积分统计模式——微信群里晒一晒:看见有隐患拍照上传、确认独居老人安全拍照上传、为楼内顺手小修小补拍照上传,由社区志愿团队管理人员进行积分统计;为鼓励壮大志愿者团队制定了额外加分项——介绍新就业群体成为志愿者加分、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加分、对社区做出突出贡献加分、提出的意见建议被社区采纳加分。社区定期进行积分汇总,并进行积分兑换和公开表彰。

微光汇聚,终成星海。和平社区始终把新就业群体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以“暖心驿站”为阵地,扮靓“街坊客厅”,引进“智慧社区”理念,依托辖区企事业单位、下沉党员、共建单位、专业社工等多方力量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暖“新”服务,通过服务逐步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基层治理中,由“受益者”转为“参与者”,由“旁观者”发展为“志愿者”,实现基层治理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通讯员:冯泽元、鲁鑫)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