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小区作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经历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的过程。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老旧小区存在规划缺位、建筑老旧、设施落后等“先天不足”,已经成为城市化最薄弱的一环。随着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高涨,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万个,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2019以来陆续投入35.3亿元对205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缓解了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分建,七分管。在各地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老旧小区改造从“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加强顶层设计”的阶段。2021年,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求的通知》,明确指出当前工作还存在重“面子”轻“里子”、政府干群众看、可持续机制建立难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不少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依然处于无专业物业、无长效管理、无维修经费的“三无”状态,即便是成立了自管委,成员也往往年龄偏大,精力和知识有限,无法长期持续,还需要街道社区兜底,客观上导致改造成果难以维护甚至发生反弹。要从根源上破解这个瓶颈,需要认识到“城”的更新也是“人”的转变,既要抓好老旧小区改造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更要以“全生命周期”意识推动老旧小区治理模式深刻变革。
如何才能把准老旧小区焕发新生的“时代脉搏”,使得环境面貌更可持续、服务水平更上台阶、居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近年来,湖北省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武昌区在共同缔造理念的指引下,开展老旧小区“建管运治”一体化试点,“建”就是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创造专业物业入驻条件,“管”就是引进物业企业提供管理服务,“运”就是推动物业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治”就是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诉求解决闭环,最大程度凝聚小区居民共识,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武昌区自下而上全过程发动居民参与,探索形成“居民主动交费、物业自我造血、政府以奖代补、多方联动共管”路径,推动老旧小区从“兜底管”走向“共治理”,以实际行动回答居民所盼、基层所需、发展所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个个老旧小区,也是一个个基本治理单元,需要政府、居民、物业服务企业同向发力才能划出“最大同心圆”。建立回应时代之问的老旧小区治理新模式,需要把握哪些着力点?要尊重居民意愿,通过入户调研、座谈交流,让群众围绕引不引物业、引什么物业畅所欲言,特别是要在自管力量薄弱、各类问题突出、居民呼声迫切的老旧小区找到突破口,成熟一个推一个,真正变“要我引”为“我要引”。要坚持以服务换支持,老旧小区居民培养付费习惯需要一个过程,物业企业要主动靠前开展环境保洁、车辆管理、水电维修等一系列居民需要的服务,以贴心服务换取居民真心支持。要确保依法依规,在实施改造、引进物业、成立业委会(自管委)等全流程都要有法可依、公开透明,把居民满不满意作为最重要的指标来考核,健全物业企业准入、奖励和退出机制,提升各项工作的公信力。要发挥市场作用,采取盘活存量、打包运营等方式,将社区盒子、幸福食堂等交由物业运营,提供理发、家政、中介、快递等低偿增值服务,帮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形成物业可持续运营、发展红利居民共享的良好生态。要激发共同精神,强化小区综合党委“主心骨”作用,用好邻里长、楼栋长、网格长等治理力量,搭建“三方联动”平台,形成“反馈—协商—解决”闭环,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培育小区能人、红人和志愿服务队、社会组织,广泛参与邻里帮扶、矛盾调处,推动“远亲不如近邻”理念深入人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敖ü茉酥巍币惶寤却葱戮俅?,既是对老旧小区环境面貌、发展方式和居民组织形态的系统性再塑造,也是对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路径的实践拓展,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回应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卓耘(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