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阮琼)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师节。身为教师的翁爱玲收到了不少祝福。但与家乡鄂州的同事不同,此时的她身处雪域高原,静待格?;?。
在援藏支教的两年多时间里,翁爱玲她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白天在三尺讲台播撒知识的种子,晚上伏案批改作业备课,在西藏高原上架起了鄂藏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连心桥”。
“每讲一句话,脑袋就像被针戳一下”
2022年5月,翁爱玲挥别家人,主动请缨申请援藏。
“援藏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彼谌占侵屑锹嫉?。同年8月11日,她从湖北鄂州出发前往西藏山南东辉中学,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藏支教工作。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她第一次踏上援藏目的地山南市时,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让翁爱玲始料未及。西藏山南海拔有3560米,缺氧、强紫外线、大风……简陋的工作环境是翁爱玲每天需要克服的困难。
“这个季节的西藏算得上是比较舒服的季节了,有点像我们鄂州的秋天。最难熬的是冬季,晚上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家用制氧机都因严寒结冰而无法工作?!蔽贪峤樯埽捎诟稍锶毖?,她晚上睡觉经常被一口气憋醒,导致休息不好,不仅晚上睡不着觉,早上起来还会流鼻血。
高原反应让翁爱玲备受煎熬。日常走路速度快一点,话说的多一点,声音大一点,都有可能引发气喘、头晕、耳鸣、心慌、失眠,甚至更严重的不适。“给学生们上课时,每讲一句话,就像脑袋被针戳了一下?!蔽贪崴?。
虽然条件艰苦,但翁爱玲没有退缩半步。她肩负九年级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在连续上三节课的时候,她经常喘着粗气、扶着桌子、撑着讲台,也要坚持把课上完。
“苦了自家孩子,幸福了更多孩子”
谈及为何踏上援藏支教之路,翁爱玲坦言,并未过多思考?!凹依锏氖虑?,只要好好沟通协调都能解决;但为西藏教育事业作贡献,错过了机会就很难争取到了。”翁爱玲说,即便家人不舍,但为了成全她的理想,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负重前行”。
“身体上的痛苦可以逐渐适应,但对孩子的思念却随着时间的积累愈演愈烈?!蔽贪岣嫠呒钦?。她离开家时,儿子才上小学五年级,那一年的冬天疫情来势汹汹,家里人接二连三地病倒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翁爱玲,看着儿子烧红的小脸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
母子长时间未能见面,向来内敛的儿子也开始一次次在电话里表达思念?!懊垦诨厝?,他都长高不少,欣慰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没能伴着他成长,也错过了他小学的毕业典礼?!蔽贪崴?,但援藏本就是一件舍小家为大家的事情,而相比对孩子的亏欠,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这群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学生身上。
了解到毕业班里的一个女生因家庭原因,拒绝上学、甚至不愿参加中考时,翁爱玲跟着班主任一起驱车前往学生家里给她做思想工作。经过两位老师的柔声安抚,女生逐渐打开心门,最终考到了内地的高中。同样经过翁爱玲的开导,班里的一名男生,和父亲解开了误会,笑容重新回到他的脸上。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是分不开的,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也希望每一位藏族学生都能像这漫山遍野的格?;ㄒ谎?,绽放出美丽人生!”翁爱玲说。
“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
又是一年教师节,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翁爱玲不由想到来援藏第一年,西藏山南的曲珍同学跳的手指舞祝自己节日快乐。
翁爱玲所任教的两个班,110多名学生由汉族、回族、藏族、门巴族等民族组成,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藏族学生,他们的母语是藏语,汉语基础较差?!蔽贪峤樯埽峡沃荒芊怕锼?,一字一句不停地讲,不停地示范、板书,一堂课下来经常身心俱疲。
面对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学情,翁爱玲常常在教育教学当中调整策略。坚持课前5分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专门训练,教会他们分享小故事、角色互换体验、小组合作。
藏族学生学习缺乏信心,内心迫切需要鼓励和认可。翁爱玲自己掏钱在网上购买了一大摞奖状,坚持给有进步的学生即时颁奖。这一小小的举措,让很多孩子热泪盈眶、欣喜不已,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动力。
曲珍课余时间主动来翁爱玲办公室的次数越来越多,卓玛央宗数学课上越来越认真,边珍的作业完成的越来越好,德吉央金经常和她聊天说她的开心事……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打开翁爱玲的视频账号,她援藏之初更新的几篇日记,记录着援藏的片段与感悟?!跋衷谑翘α?,手机里拍摄的视频都没时间发,但我都一一记录着这片土地带给我的温暖与感动?!?/p>
奔赴雪域,来到西藏,翁爱玲深信,虽然自己贡献的只是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但是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大江大河,56个民族大家庭一定会因此而更加繁荣昌盛,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