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穿着紧身骑行服、骑着公路自行车的骑行者们,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单枪匹马,在公路上开启“追风”之旅。但是,随着“骑行热”的升温,违法违规骑行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部分骑行者霸占机动车道、逆向行驶、互相竞速、闯红灯,严重干扰交通秩序,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饱受诟病。近期,在河北保定发生的11岁少年骑行摔倒遭对向汽车碾轧身亡的事故,更是将骑行乱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骑行乱象亟待治理,那么,该如何拧紧“骑行热”的“安全阀”呢?据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数据,我国目前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行,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因此,想通过“一刀切”式的禁令迅速给“骑行热”降温是不现实、不合理的,应尝试建立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
创新监管方式,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治理。法律层面上,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针对电动自行车有最高15公里的时速限制,但对于人力自行车限速还没有明确规定。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许多竞速自行车已经可以轻松突破时速20公里,是否需要与时俱进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骑行运动的良性约束,值得思考、有待探索。与此同时,交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面临执法成本高、无法全覆盖、执法效果不佳等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使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比如,用人脸识别捕捉闯红灯、逆行的骑行者,将违法者信息进行联网,定时通报违法信息并纳入征信系统,从而实现更有力的惩戒与威慑。
注重疏堵结合,完善道路交通规划满足需求。交通部门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时,应考虑满足骑行者的基本运动需求,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比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改造专门的自行车道,同时划分一些快慢自行车道,让追求速度和追求休闲的骑行爱好者各有其道、各行其间,既享受运动乐趣,也让骑行路更通畅、更安全。
强化责任担当,倡导骑行组织加强教育示范。各类骑行团体和俱乐部也应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安全责任,加强对成员的教育引导,净化骑行文化、加强骑行纪律、规范骑行行为,对违法违规的骑行者说“不”,对不符合年龄限制的骑行者说“不”。比如,骑行俱乐部在组织活动时,可以用一些骑行事故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组织者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倡导大家文明骑行、安全骑行,当好安全“领头羊”。
开展技能认证,教授骑行技能科普安全知识。作为一项运动,骑行本身并无过错,错的是个别骑行者“不守规矩”的行为,他们安全意识淡薄,专业技能欠缺,一味追求速度,从而造成诸多安全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开展骑行专业技能认证。一方面,教授专业骑行技能,只有在骑行者掌握了一定的骑行技能之后,才能“持证上路”,从而有效减少“马路杀手”。另一方面,科普骑行安全教育,让广大骑行爱好者明白,只有做到守法骑行、文明骑行,才能既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又有助于维护良好骑行风气,营造良好骑行环境。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高效细致地强化监管,多管齐下治理骑行乱象,才能让广大骑行者平安自在地享受骑行之乐,才能让骑行运动实现健康、有序、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让骑行文化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石春康(武汉市东西湖区司法局)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