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见习记者周惠明)“快看,板鞋!”易鑫泉一边指着记者脚下的鞋,一边对坐在一旁的志愿者露出得意的笑容。这个13岁的孩子个子高高的,红扑扑的脸透出健康和活力,若不是偶尔异于常人的举动,根本察觉不出他是一个有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
4月2日是第九个世界自闭症日,4月1日下午,10名自闭症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参加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发起的"呵护星星大树"自闭症日公益活动,他们的年龄在12岁到27岁之间,易鑫泉便是其中之一。
陪易鑫泉前来的是他的母亲占小兰,据她介绍,儿子天生语言能力弱,也不愿与人交流,为了让儿子顺利念完小学,占小兰只能辞掉工作,当起了全职陪读,“白天陪他在学校上课,晚上带他去做训练,全家人围着他打转?!闭夹±嘉⒆蛹负跚憔∪?,却感受不到普通家庭天伦之乐,“因为自闭症患者很难理解常人的情感,更谈不上表达,我从没听到过一句'妈妈幸苦了’”。
占小兰告诉记者,易鑫泉一直记不住人脸和人名,“读到小学三年级,班上一个同学都不认识,连同桌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但是对鞋有着浓厚的兴趣,各种款式的鞋一看就记住了”。这也是为什么发生了开头那一幕。为了让易鑫泉记住周围的人,占小兰尝试过多种方法,均无效收场,最后干脆放弃了。
事情在她遇到童瑞琴之后才有了转机。和占小兰一样,童瑞琴也有一个让她放心不下的自闭症孩子,为了让孩子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童瑞琴一直致力于自闭症患者家庭之间的交流培训,现在是守望星园自闭症家庭互助中心负责人。
“自闭症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大多数都缺乏社会性,如果不坚持进行语言、认知、运动等方面的训练,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童瑞琴介绍,让家长带着自闭症孩子出来接触社会,是她成立互助中心的初衷,他们请来专业老师教孩子绘画、手工,招募志愿者与孩子交流,许多孩子的情况慢慢发生转变。占小兰告诉记者,易鑫泉开始对人有了兴趣,现在读五年级的他已经能认识班上二十多个同学了。
当天下午,易鑫泉和另外九个伙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了饼干烘焙和装袋工作,还分享了武汉爱乐者们带来的乐曲演奏。童瑞琴在现场展示了他们制作的面具、坐垫、绘画等手工作品,她打算将这些作品进行义卖,筹集资金来维持互助中心的运转、为孩子们请更好的老师。童瑞琴坦言,维持自闭症家庭互助中心,资金和场地始终是大难题,只能不断募捐,有时甚至不得不自己掏钱。尽管如此,她还希望能建一个纸袋工厂,让这些自闭症儿童长大之后运用手工能力自食其力,“至少让社会不排斥”。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自闭症发病率正不断攀升,2015年患者已超1000万。湖北省妇幼专家提醒,自闭症要尽早接受训练,年龄越小,大脑可塑性越强,家长也积极引导,发现孩子特长,培养孩子的劳动和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