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 齐云 通讯员 王伟)斑驳锈迹的煤油灯、打了补丁的蓑衣、浑圆的青石磨……推开三角路村村史馆的大门,一股乡土气息迎面扑来。据悉,徐家棚街三角路社区的“村史馆”开馆以来,吸引了近300位市民前来观看。
三角路村村史馆
baby以前睡觉用的摇篮,你看过木有
农民伯伯下地用的蓑衣,你穿过没
土灶、草帽、茶壶……
谷仓
大门外贴的对联
“曾经,这里湖汊星落,荷叶飘香,曾经,这里蛙声一片,蝉鸣悠扬,萤火虫的倩影仿佛还在眼前飘游,鼻孔里似乎还有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的芳香……”一走进村史馆内,眼前的这段话,让不少居民感叹万千。
走进馆内,陈列最多的就是各式农具,锄头、扁担、木叉、竹扒……每一件老物件上,都有村民们劳作过的印记,有的用铁丝加固,有的做过修补、有的棱角已被磨平。
70岁的李爹爹走进村史馆,感叹万千,他年轻时曾在村里劳作了几十年, “那个时候,怎么会想到几十年后,这里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原来的三角路村位于如今的沙湖至和平大道之间,有村民近千户。李爹爹介绍,2005年前后,武昌区启动三角路“村改居”,继而成立三角路社区。几年后,他们都已住进新的安置房。
三角路社区主任艾为芳说,馆内所有物件均为原来的村民提供,这里将长期对外免费开放。通过建立“村史馆”,展示过去种菜的工具、过去的简陋房屋模型、记录过去历史的影音、三角路社区未来发展的规划,可以引导社区居民总结历史,珍惜现在,积极谋划、与社区两委会一起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