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周惠明 实习生刘思淇)“古老的时候,有一个青年伢,他的爹姆妈都死光了,几造孽啊,屋里只剩哈一匹老牛,别给都砊他牛郎?!?月27日上午,湖北省广电中心的录制厅里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对着摄像机,用一口纯正的青山方言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这是青山区方言录制现场,27日一早,两位方言发音人在青山区档案馆负责人黎庆的陪同下来到录制厅,将原滋原味的青山方言录制成视频,然后将经过剪辑制作,刻录成碟,放入青山档案馆作为档案保存。
寻找地道青山话 72个人挑出2个发音人
通常来讲,武汉话是指武汉三镇老城区的方言,青山区虽然属于武汉市,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青山话与老城区的方言仍有不小差异。
“现在都讲普通话,小伢会说方言也成了稀奇事,再加上方言之间的融合,能讲一口纯正青山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黎庆介绍,为了留住最纯正的青山乡音,档案馆征集了方言发音人,计划将最纯正的青山方言录制下来。
事实上,早在2016年3月,“青山区方言语音发音人遴选公告”就由区档案馆发往各个社区?!白芄灿?2名应征者,经过初步筛选,只有17个人符合要求。”黎庆说,方言发音人分60岁以上组和35岁以下组,要求除本人外,父母和配偶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山人,家庭语言环境单纯,而且没在外地长期居住过。
“在外地生活可能会对方言的纯正性造成影响,这是硬性要求,符合条件的人还要通过面试才能成为真正的发音人?!崩枨旖樯?,面试时,发音人要求用青山话朗读方言发音规定文本,本文分为字、词、句、短文四个大章节,内容则包含天文、地理、农业、交际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语言。
此外,档案馆还请了三位资历较深的“老青山”做评委,从声调、词汇、短句和短文等方面考察发音人是否会用地道的青山话表达, “最后只挑选了发言最具‘青山味’的两个人,35岁以下和60岁以上各一个?!?/p>
“脑壳嘎特”“ 捅擦”……老青山话特色十足
方言发音人李英
齐刘海大眼睛的李英便是其中一位发音人,今年32岁,她在青山区出生长大,工作、成家也 “没挪过窝”。
“青山方言里有很多发音是特有的,比如说‘被窝’,青山人说‘壁窝’”。李英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发音,有时候跟人聊天,会突然被问起是武汉哪里人,“我们都笑称自己是‘山里人’,一说‘山里人’,别人就知道是青山。”
录制厅里,李英对着摄像机表现得自信满满,四千多字的“规定文本”读下来,很少有出错的地方。 “脑壳嘎特”“ 捅擦(荷包)”等有趣的词汇,还引得周围的工作人员暗暗发笑,不过大家“配合一致”,尽量不发出一丁声响,保证录音的清晰、纯粹。
“规定文本和之前面试时用的文本基本上相同,录音之前已经看过好几遍了”,李英说,文本里的字、词、句本身就是生活中经常用的,都是“老朋友”,跟平常讲话是一样的。
为了保证视频拍摄质量,摄像师要求李英不能动、不能晃,但是也不能太过僵硬。李英告诉记者,这些她都成功做到了,“今天状态很好,比较放松!”
不过,李英坦言,之前去档案馆面试的时候,看着文本上铅字印刷的字句,本来方言说得溜溜的她突然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了。“方言和普通话本身在表述上就很不一样,再加上有些现代词汇是方言里空缺的,一时半会很难想到对应的说法”,她举例,“比如说律师,方言里没有‘律师’这个说法,只能找个最接近的词,叫‘写状子的’?!?/p>
65岁老人坚持录制4小时
李英的说法得到另一位发音人谢四毛的认同,这位武钢退休工人也是地道的“山里人”,“从祖父辈开始便生活在青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他的评价是“乡音浓厚”。
方言发音人谢四毛
谢四毛介绍,青山话里有许多独特之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你的”“我的”“他的”,发音类似于“柳地”“偶地”“滔地”。谢四毛说,汉口话常说的“个斑马”青山话里叫“个咋子”,“撞倒鬼”青山人喜欢说“撞了大仙”……为了准备录制工作,他还专程回他长大的青山农村请教老一辈人地道的青山表达方式。
与李英相比,谢四毛的录制过程显得有些“坎坷”。65岁的他似乎还不太习惯对着摄像机,字幕提示器也看得有些吃力。坐在摄像机前额头上渗出层层细汗,“感觉像上电视,有点紧张?!?/p>
事实上,早在7月22号,黎庆就带着两位发音人进行过一次录制?!靶皇Ω的昙痛罅?,没接触过摄像录音,另外又不是很懂后期剪辑的需要,所以就像平时说话一样,比较随意?!崩枨焖担谝淮温家羰?,谢师傅按照说话的节奏朗读文本,工作人员直呼语速太快,一节读下来要暂停好几次,这一暂停又加重了他的紧张感。
为了录出满意的效果,25日,黎庆专门将谢师傅请到档案馆“排练”了一天,又将字幕提示器上的普通话全部删除,只留下方言。黎庆介绍,27日再次录制时,工作人员将规范文本分成十个小节,让谢师傅一节一节读,读错了立即重录,经过近4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录制工作。
82岁老评委:把祖辈语言留下来“特别有劲”
这两位发音人的选拔,得益于三位资深的“老青山”评委,其中一位名叫苏中社,已经82岁了,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曾是原武汉市七十四中的老师,祖辈定居青山至他已传承了11代。
对于“青山话是最不地道的武汉话”这一说法,苏中社十分认同,“武汉话,青山地区的人可以讲,但是很多青山方言是三镇老城区里没有的,有的发音连汉语拼音都拼不出来”。
评委苏中社
“到现在,真正能说地道青山话的人就不是蛮多了,想把青山话都搜集起来,还得靠脑筋去回忆”。苏中社说,解放后,各地方言的交流、融合,使青山话发生了相当复杂的变化?!澳鞘焙蛐矶喽比死丛ㄎ涓?,从此便在青山居住了下来,我们也说起了‘弯管子普通话’,加上外来人口增多、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增多,青山话也在演变中。”
实际上,从接到评委邀请开始,苏中社便着手搜集青山特有的词汇、俗语、歇后语等,他整理的方言资料最后也用在了“规范文本”中?!白魑嗌饺瞬斡胝庀罟ぷ鳎芯跆乇鹩芯?,与过去上班的劲头差不多,能把祖辈的语言留下来,蛮欢喜?!?/p>
苏中社评价,与同来面试的人相比,李英和谢四毛“青山味”最浓,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青山方言都能讲出来,“有些不常用的说法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难得的是他们还能讲出来一些”。不过苏中社也表示,现在听到的青山话的说法、发音,跟记忆里的还是有些差距,“方言也在不断交流融合中,每代人讲的都有差异” 。
鼓励儿子讲方言 “总得有人将方言传承下去”
在李英看来,方言是一个人身上长存的印记,“有时候只需要一个词或者一个发音,就能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老乡?!彼担肀叩囊磺卸荚诒浠?,房子在变高、人在变老,但是口中的乡音不会变,走到哪都提醒自己是青山人。
与其他年轻的父母不同,李英还鼓励自己的儿子讲方言,“与只会讲普通话的小朋友相比,方言以后会成为他的特长,说不定还能作为节目表演,总得有人将方言传承下去”。
黎庆表示,将方言录制存档,一是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录制的视频和音频研究学者可以用到,后辈子孙也可以寻觅到先辈人生活在这城市的蛛丝马迹。另外,外地人通过方言可以了解青山的特色,更可用方言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的推广下,普通话越来越普遍,但方言却处于濒临消失的窘境。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方言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还有相当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据悉,此次方言采集工作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保护委员和武汉市档案局主导,目前已由全市各区档案馆推开。
“青山方言录制已于27号正式完成,后期剪辑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估计8月3号可以拿到制作好的光盘?!崩枨焖?,刻有青山方言的光盘不仅将作为档案材料存入青山区档案馆,同时还将存入武汉市档案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