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通讯员 胡梦 万凌翔)时值秋分,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昼夜温差大,不少人觉得口唇、皮肤干燥,体内燥热,专家提示,要当心“秋燥”伤人。记者从湖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了解到,近期门诊“秋燥”患者增加了20%左右。
50岁的李阿姨自入秋以来一直觉得身体不舒服,“总是觉得口干,喝再多水也还是不解渴,特别是晚上,口干得舌头发腻、燥热,翻来覆去睡不着?!崩畎⒁趟担蛭缓?,这段日子精神状态很差,脾气也变差了,一点就着,跟老伴儿吵了几次架。湖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文华教授诊断李阿姨属于肝肾阴虚,会出现口干、燥热、肌体酸痛等不适,加上秋季气候影响,她的不适症状有所加重。针对李阿姨的体质和症状,徐文华配伍了一个疗程的补肝肾、滋阴润燥的中药。
徐文华介绍,像李阿姨这类口干、失眠、全身酸痛、便秘的患者,自立秋以来门诊增加了20%左右,大部分都是秋燥引起的。其实秋燥并不是疾病,患者觉得身体状况不好,但是并没有器质性的疾病,这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秋季天气转凉,人体湿气容易郁闭经络,寒气外闭,湿邪在里郁闭阳气而化热,从而形成外寒内热的情况。“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通常温燥的人舌质红、手脚心发热、少苔或者苔干,凉燥的人手脚发凉、舌质淡红、苔薄白干燥。秋燥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调理就能缓解症状,例如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蜂蜜、甘蔗、乳品等,少食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辛辣食物。要保持神志安宁,情绪积极,要早睡早起,睡好“子午觉”。如果秋燥症状比较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建议患者就医进行对症调理。
【小贴士】
“五饮汁”祛温燥:取芦根切块,梨、荸荠、鲜藕、麦冬榨汁,五种食材按照1:1的比例,加适量水,每天饮用200ML左右即可。糖尿病患者慎用。
“温补润燥茶”祛凉燥:取西洋参、枸杞、麦冬、桂圆泡水饮用,每天200ML左右。湿热体质的人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