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26日电(马芸菲)如何打造工匠精神,塑造创新文化?25日,2016浦江创新论坛文化论坛在沪召开,围绕工匠精神和创新文化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奋宇主持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金培,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系统与创新研究所Fraunhofer ISI 研究员Rainer Frietsch,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首席执行官Andrew Thompson,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党支部书记徐小平等专家作了专题发言并参与讨论。
????什么是创新和工匠精神?
????创新究竟是什么?“工匠精神”的“匠心”是什么?来自各个领域不同国家的嘉宾们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李培根说:“匠心在我看来,创新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生存质量的细微关注。我去年访问日本的企业,这个企业不大,但是产品做得很好。他们有一句话,技巧与匠心在最先进的技术中生息。我们现在谈技术制造,工业4.0和工业技术,但是技巧和匠心怎么在最先进的技术和生息,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从哲学来说,是基于对生存质量的细微关注?!?/p>
????Rainer Frietsch从德语的角度解读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按照字面的理解是指手工的劳作和手工的劳动,实际上是产业工人工作的资格或者是资质,主要的意思还是要有创新,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和追求高质量。德国的高质量是全球闻名的,这就是工匠精神带来的好名声。” 金培则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因为不断地注入了科学技术发明,也不断地注入了生产过程,有技能的不断积累。我们一说起创新想,象中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实不一定,创新有各种各样,千万不要认为就是一种模式。比较过来有两种最基本的创新,一个是连续性创新、累积性创新,不断积累,通过一代人一代人积累,就像传统的工匠精神。第二就是颠覆型创新,或者是破坏性创新。
????制造变“智造”要补齐“4+1”短板
????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中国制造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如何在中国制造中注入工匠精神,创新文化,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到底还缺些什么?身为上汽大众工人技术专家的徐小平认为有“4+1”短板。
????第一,我们在精细加工上的短缺导致技术品质受到阻碍。“有一次我修理一台机器人?;魅擞泻芏喙亟?,一般就是6轴,有6个转动的地方,里面有一个轴承座出了问题。出了问题以后我想再做一个,我们要求同轴度是2,国内最好的供应商只可以做到5,没有办法我就到德国找了一家公司做出来了,这台机器人修好了。所以我们在精细加工方面需要很好的培育?!毙煨∑剿怠?/p>
????第二,精细装配。精细装配正是工匠精神需要发扬的地方。徐小平说:“瑞士手表好就好在技师会制造工艺,会制造模具。我们的工艺手工比例很小,大部分工匠的能力都放在制作能力上?!?/p>
????第三,精细检测?!拔以晃坏鹿募际蹩⒉棵诺墓芾碚呷タ疾煲桓龉┯ι?,我看他考察供应商看什么。第一个就去看检测部门。他说你说品质好,靠什么?就靠你的检测手段,精细检测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毙煨∑剿?。
????第四,精细化的材料处理。精细化材料是企业的一项技术秘密,所有的工艺参数不会外露,因为精细化材料的处理很难被模范和抄袭。徐小平解释道:“比如说要模仿一个东西,外面的形状和尺寸都可以量,唯独是材料热处理没有办法量,再加上高精度的传感器研发,智能制造靠的就是传感器。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如果我们没有给它太多的传感器,它最多就是一个能搬运的机器人,按照你给它的程序搬运。如果你要它智能化,你就要给它传感器,有湿度、有压力等等,使它有灵性,带有智能。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而还缺少的那个“1”就是匠心,包括一位工匠必须要具备的综合素质、知识面、阅历、技术以及与众不同的特长。
????创新需要全球化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包容和分享。Andrew Thompson认为,创新和分享是息息相关的概念?!昂芟匀?,中国和英国都已经意识到创新发展必须有包容性,才能可持续发展。在一个繁荣社会,平衡很重要。在英国,我们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让每一个人都要获益。在中国,目前也在强调共同富裕的理念。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整个社会都必须要意识到创新至关重要,意识到创新文化的作用,这样才能确保经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创新深厚的文化背景?!盇ndrew Thompson说。
????Andrew Thompson也提到,在此次论坛中,他发现中英都希望建立创新文化。英国的艺术研究委员会有专项基金,中国的学者对这种研究项目非常感兴趣,他建议中英双方建立一个中英联合研究项目,以共同促进创新文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