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1月17日电 题:从曾经的“烧火棍”到现在的“香饽饽”——吉林为4000万吨秸秆找出路
新华社记者郭翔
年产粮食3500万吨,伴生秸秆约4000万吨?;肪潮;げ浚保比展肌叮保霸禄肪澄佬墙崭逊偕栈鸬阍卤ā废允荆只鸬闶扇ツ晖诘模常埃父黾跎俚剑罚掣?,同比下降近八成。
深秋初冬,又是焚烧秸秆旺季。记者近日在吉林部分地区调研看到,大型机械在已收割过的田地作业,对秸秆进行粉碎,打包,运输……产粮大省吉林多措并举,“一吨一吨”为秸秆找出路。
秸秆经纪人助力为秸秆找出路
秸秆打包机轰鸣着走过秋收后的田野,一会儿就将散落的秸秆压缩为直径1米多的“圆柱体”。不论走高速还是乘高铁,两侧的田野里,每隔几十米就会看到这样的“圆柱体”错落排列。
体积大、质量轻、运输成本高……秸秆综合利用喊了多年,但受制于秸秆本身特性,“收储运”成为难题。秸秆需求与供应之间最大的盲点就是缺少一个收集储运的“中转站”。
今年,吉林农村出现一个新群体:秸秆经纪人。德惠市种粮大户宋怡辰将自己地里秸秆打包后,又去附近村屯作业。宋怡辰说,4台打包机“歇人不歇车”,秸秆卖到附近电厂1吨能赚六七十元。
德惠市农机总站副站长滕继德说,吉林省有政策,购置秸秆打包机可以享受30%的补贴,激发了秸秆经纪人的热情,他们成为破解“收储运”难题的关键人物。仅在长春市,就有300多台秸秆打包机械活跃在田野中。
“我们建立‘企业+收储点+农户’模式,充分发挥秸秆经纪人的作用,设立182个收储点?!奔秩陆崭炎酆侠糜邢薰旧砹踔居滤?。
村有收储点、乡有收储中心、县有规?;闷笠怠ご菏谢嘤崭丫腿说仁沾⒃诵滦途魈澹。衬晷纬赏暾盗刺酰⒃冢玻埃保改昊臼迪痔锛浣崭汛蚶?。
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未漂白的本色生活用纸、文化用纸、餐盒……在泉德公司,以秸秆为原料的产品琳琅满目。除用秸秆本色浆生产生活用品同时,企业还衍生出有机肥料、有机饲料,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每年可加工秸秆30万吨,生产生活用纸20万吨、有机肥15万吨、植物饲料10万吨。
造纸、发电、燃料、秸秆制油……秸秆多元利用在吉林各地有声有色。德惠构建起发电、饲料、肥料、建材和造纸5个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松原市前不久落地总投资40亿元的生物质合成油项目。建成后,年加工秸秆130万吨,产出合成油20万吨。松原目前已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14户。
变废为宝,农民增收?!拔业模担埃肮甑卦疾常埃埃岸纸崭?,都卖给电厂和造纸厂,1公顷地净利润有150元?!钡禄菔兄至复蠡а詈3?,“卖秸秆增收近8万元?!?/p>
“去年收购6万吨,今年突破10万吨?!惫艿禄萆锓⒌缬邢薰咀芫硗醣に担┟癯⒌教鹜返耐?,也破解了企业收不到秸秆,“发电机组‘吃不饱’”的困局。
免耕播种 秸秆还田“肥黑土”
在产粮大县梨树,记者则看到另一番景象。秸秆像棉被一样盖在大地上,看似“埋汰”,而拨开表层土,腐化的秸秆“释放”的有机质成了最好的肥料。这种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的新技术让当地少了焚烧秸秆的烦恼。
“春天,免耕播种机切开秸秆覆盖的土壤,种子和肥料进入预定区域,紧接着用轮子来压实?!崩媸髦至复蠡八?,免耕播种,根系发达,植株健壮。他经营的440公顷土地从2014年起采用免耕播种法,公顷产量达到1.3万公斤,既增产又?;ず谕恋亍?/p>
梨树县农技总站站长王贵满说,梨树推广免耕播种面积已达30万亩,单产提高5%以上,还防土壤风蚀和水蚀,?;ね寥浪?,可以延缓旱情5-7天,耕层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2.91%。吉林去年起实施?;ば愿骷际踝饕挡固?,对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播种和高留根茬还田免耕播种,每公顷补贴375元。
尽管吉林“多路出击”为秸秆找出路,但“收储运”体系、综合利用产业链仍待完善,在一些地方还有焚烧秸秆现象。这既需要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细化具体的产业政策全面支持,更需要时间去布局推进。
从曾经的“烧火棍”到现在的“香饽饽”,吉林农民正告别烧秸秆的“传统”,走出一条“以禁促用”的新路。根据规划,到2020年,吉林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85%,基本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