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凌纪伟)12月14日上午,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在“深化改革促发展·一把手访谈”采访中表示,积极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科研规律,尊重科技人员的创造,变科技管理为服务创新,让“人财物”充分发挥作用。
????人——加大激励,激活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翱蒲腥嗽笔强萍即葱碌暮诵囊兀挥锌蒲腥嗽狈⒚鞔丛斓募壑档玫饺峡?,才能激发他们持久的创新动力?!便瓢了怠?/p>
????据悉,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共有105项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激励试点方案获得批复,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员获得股权,激励总额约2.25亿元。如今这些先行先试政策已向全国推广。
????闫傲霜指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为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4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出台了“京科九条”等系列配套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70%及以上的比例,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剩余部分留归单位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可以看出,北京市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不断加大,由以前的30%提高到70%以上,而且单位可以对科技成果进行自主处置,不需要再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便瓢了治鏊?。
????财——科研经费要“花好”,也要“好花”
????科研经费不好花、难花,科研工作常要围着钱转,而不是围绕科研转,这是过去大家突出反映的问题。
????对此,闫傲霜认为,究其原因通常是科研单位往往按照行政工作思路管钱管事儿,里面的条条框框太多。如何避免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这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今年9月,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期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科研人员最关注、社会反响最热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形成5个方面28条改革举措。其中一大亮点,就是简化财政预算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只需编制一级费用科目,不再提供过细的测算依据,同时取消财政预算评审程序,将立项和财评“合二为一”。
????“原来需要准备的资料可能上百页,现在也就几页纸?!便瓢了?,市科委已率先执行这个政策,修改了相关的管理规定,立项评审和财政预算已形成规范模板,凡是从明年正式立项的项目,全部采用合二为一的论证方式。
????此外,政策还赋予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下放财政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限,下放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管理权限,下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权限。同时,改进科研经费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方式,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改进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管理方式,扩大科研基本建设项目自主权。
????除了“好花”,市科委还在科研经费“花好”上下功夫。闫傲霜说,“花好”就是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建立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科研项目信息公开、信用管理、经费审计、绩效评价和检查指导等。
????物——唤醒“沉睡”的科技资源
????北京聚集了全国最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单位购买、运营和维护这些设备,往往需要耗费较大成本,而且利用率也非常有限。如何唤醒“沉睡”的科技资源,也是改革中的重要工作。
????为此,北京市科委联合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单位,共同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推进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通过经营权授权,促进科技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解决高校院所开放科技资源的产权问题。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开放科技资源市场化运营和服务问题。同时,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探索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先导、市场化运营为基础的运行机制。
????闫傲霜说,这项改革解决了科研人员没时间、没精力经营科研设备的难题,政府也会根据谁开放得好、谁运营得好、市场认可谁反过来支持和鼓励。
????据悉,目前已累计推动801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价值227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整合了600多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促进其转移转化,聚集1万多名专家,产生了超过1.5万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年均服务收入超过20亿元。
????闫傲霜表示,下一步市科委将更加突出服务创新,让专家学者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重大专项启动顶层设计中早期参与,同时进一步革新体制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科研人才团队建设。
点击上图查看“大国创新 北京先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