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 齐云 吴吟溪)长江新城如何规划建设?怎样培育壮大新动能?2月16日上午,市政协委员们争相建言,为武汉发展出谋划策。
市政协委员潘涛:加快长江新城规划建设
潘涛认为,长江新城规划应体现“新”的概念,应有广阔的建设空间,以创新发展实现世界级标准,要重点承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科技业态,体现绿色、低碳等新生态模式,营造滨水生态绿城等新面貌,引领高端、智慧的新生活方式。
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应凸显“江”的元素,需临江而建、传承长江文化、打造长江之标、体现长江力量、表达长江之美,新城建设要打出“长江牌”,充分利用江边、江岛、江上、江面、江中、江底等多层次空间,打造“江”元素新城。
长江新城应把握“脉”的延续,延续武汉历来沿江拓展、居中独优的发展脉络,位于交通、土地空间、物流等生产生活要素集聚中心;延续武汉山水生态之脉络,体现武汉的水网、山系和岛、桥、隧的特色;融入武汉三城三镇、多中心发展之脉络,以突出的单核带动多核联动形成最大合力;延续武汉人脉(人才汇聚)、文脉(历史、科教)、商脉(商业、物流贸易),体现人文之城、贸易之城。
市政协委员邹薇:加快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
邹薇表示,武汉自贸区是湖北自贸区的核心区,是武汉凸显在全省“主中心”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新平台,是提升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水平,创新驱动拼搏赶超的改革“关键一招”,是武汉凭借产业基础、科教文化、交通区位、发展空间、生态禀赋等优势,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新支撑点。
邹薇建议,学习上海等自贸区经验,率先大胆探索内陆自贸区改革创新之路。要在武汉自贸区首创一批在全省和长江经济带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激发现代化的发展新动能,展现国际化大都市新魅力,塑造生态化的世界级长江天堑新典范,为我国内陆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奉献“武汉智慧”和“武汉实践”。
市政协委员姜锋: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姜锋认为,在发展特色上,武汉在智能制造、互联互通、智慧生活三个领域可以率先取得突破。但与此同时,武汉市新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不足。2016年1-9月,武汉市先进制造业产值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8%;线上企业网络零售额只占总零售额的9.0%;年国税收入在亿元以上的104户重点税源企业中,只有移动通信、长飞等7户企业涉及新经济;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武汉市仅有9家。
他建议,成立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统筹规划新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相衔接的产业制度,研究制定全市与新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业标准,尽快制定出体现时代发展特征、切合武汉地域特点的新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模聚集效应、梯度转移效应、资源融合效应,把财源建设、就业需求、资源环境等纳入规划之中,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集中研究办公。
市政协委员刘江东:武汉服务贸易水平亟待提高
刘江东表示,虽然武汉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目前仍存在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
刘江东建议尽快出台市级服务贸易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与国家服务贸易发展促进资金做好衔接和配套。依托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探索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项。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同时,与海关、外汇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强衔接,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强企业主体培育。支持本土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集群。建立一批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以大带小、“抱团出?!?。
委员建议以《我不是潘金莲》为警示整治作风
市政协委员、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李记泽在今天上午的发言中建议大力招商引资、努力聚商育商。
他说,调研发现武汉民间投资存在的七个方面主要问题,即:信心不足“不敢投”、准入限制“不能投”、融资困难“没钱投”、待遇不公“不想投”、为官不为“害怕投”、环境不优“不愿投”、能力不足“无力投”。面对如此困境,不少民营企业感到“蓝瘦、香菇”。四是工作力度不大。全市招商引资氛围不浓、参与面不广,干部招商引资动力不足,作为不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提到投资环境要大改善时,李记泽还建议,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警示教材,切实整治“新衙门作风”,彻底杜绝“小鬼难缠”、认真整治“庸懒散慢”、严肃查处“吃拿卡要”。完善服务机制,实行“7×24”保姆式服务,优化招商、立项、建设审批流程,提升项目落地开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