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传媒·武汉晚报9月9日讯(记者黄亚婷 图/记者周迪 摄)武汉的文艺气息越来越浓厚了,“意大利电影展”前脚才走,“2017歌剧电影展”后脚就来了。今天下午,歌剧电影展在武汉举行开幕式,9月9日至9月22日期间,《长征》《卡门》《魔笛》等14部中外歌剧电影将在武汉百丽宫影城放映。
14部中外作品,部部都经典歌剧电影展自2016年起,由国家大剧院主办,今年是第二届。去年有《白毛女》《茶花女》《唐璜》等经典作品,今年展映的14部歌剧电影依旧来头不小,包括蒂齐亚诺·曼奇尼导演的《卡门》,与《茶花女》《游吟诗人》并称为威尔第中期三大杰作的《弄臣》,莫扎特作品《女人心》,《魔笛》等。
今天亮相的开幕片是由国家大剧院出品的《长征》,这部作品是去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所拍,曾连演十余场,一票难求。
《长征》的歌剧导演是田沁鑫,歌剧电影导演则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克明。今天,侯导也和《长征》的作曲家印青来武汉见观众。
在向观众介绍今年的展映作品时,侯克明表示:“不止是《长征》,部部都经典,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等都是全球著名的剧院,这些也都是著名的指挥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国内很难看到这些原创的经典歌剧,值得大家一部部观看?!?/p>
国家大剧院有意将歌剧电影展持续办下去,今天出席武汉开幕式的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说:“歌剧电影是古典艺术推广和传播的新潮流,也是培养艺术观众的新手段。 ”他对武汉观众的文艺素养也极为赞赏,“去年来武汉放映的反响就不错,今年江城观众表现的热情更加高涨?!?/p>歌剧是璀璨明珠,电影是豪华底座
歌剧电影究竟是什么?将舞台上表演的歌剧简单录制下来就可以吗?事实并非如此,歌剧电影的制作技术精细而复杂。
去年,侯克明导演的《白毛女》是首届歌剧电影展的开幕片,那是特意将剧组拉到电影摄制棚内另行拍摄,并且制作成了3D格式。今年这部《长征》没有制作3D,而是运用了4K、50帧的新技术。
侯克明介绍:“《长征》的制作要求不一样,这一次追求原汁原味地呈现歌剧本身的舞台演出效果,所以没有在棚内另外拍摄,而是录制舞台演出。我们先录了一场演出,回去研究了两个多月,做了详细的分镜头剧本。后来又录了4场完整演出,每一次都是8个机位、70多个收音话筒,每一次的拍摄要求都不一样,有的场次拍全景,有的场次拍近景、特写。舞台的灯光要求比较暗,而电影要求光线亮,所以用4K(高清分辨率)提高画面质感?;挂饩錾敉降任侍??!?/p>
由此,《长征》在制作歌剧电影时产生了130T(计算机存储单位)的影像素材。这么什么概念?1T等于1024G,130T也就是33120G,目前市面上苹果手机的最大储存量是256G,相当于装满了520个最大容量的苹果手机。
工作量如此巨大,把《长征》从歌剧变成歌剧电影,总共耗费了长达半年的后期制作。最终呈现的效果,侯克明介绍:“进电影院就跟进国家大剧院一模一样,而且电影院里的效果更好,因为坐在大剧院里还可能因为座位不好而看不清演员的特写,歌剧电影经过精心制作,演员表情和音乐效果都细致入微,电影化的加工也更具可看性。”
印青打了个比方:“歌剧是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歌剧电影,是借用电影这个豪华的底座,把明珠托得更耀眼夺目。”
文艺片源增多,观众选择日趋丰富歌剧和艺术电影,说起来常被贴上“小众”标签。但这两年,武汉的文艺气息越来越浓厚。记者了解到,“2017歌剧电影展”虽是昨天才开幕,但实际在半个月前已经开启预售,情况非常好,除了《长征》高朋满座,《卡门》《浮士德》《魔笛》等著名作品的歌剧电影,甚至出现了满场情况。
“2017歌剧电影展”的武汉承办方是百老汇院线,它也是意大利电影展、香港电影展、法国电影展的武汉主办方。百老汇大区总经理张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艺术电影展在武汉办了很多年,以前虽然也有一定观众,但多是亏钱,从今年开始,明显感到这类艺术电影展在市场上越来越有生命力,今年7月举办的意大利电影展实现了大幅盈利,场场爆满。目前的歌剧电影展预售情况也超乎意料地好,去年歌剧电影展最高的上座率只有40%左右,今年有不少影片已经达到了100%上座?!?/p>
张蕾认为,这说明武汉观众的文艺素质越来越高,对这类文艺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越来越积极。这让她非常欣慰:“北京、上海、广州常常举办这类文艺影展,武汉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有这样的文艺活动。市场的积极回馈,也让我们在今后争取这类资源到武汉时,更有信心。”
尽管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艺术院线,但去年国内建立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武汉百丽宫影城也是联盟成员,将放映中外文艺佳片,比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张蕾表示:“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组织的片源,加上各种艺术电影展,武汉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优秀文艺影片上映,观众选择会越来越丰富,不再遍地只有‘爆米花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