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传媒·武汉晚报9月20日讯(记者柯美学)一对年近70岁的残疾人老夫妻学习汉绣度晚年,因他们耳朵听不清,又不会说话,老师通过写纸条给他们讲课。今天,在省妇联举办的“妇幼博览会”上,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春萍介绍了这对学汉绣的聋哑老人。
黄春萍介绍,汉绣协会里的汉绣教师杜先姣开了一家刺绣店。去年3月,杜先姣的店里来一位特殊的老人。这位老人用写纸条的方式说,他是个残疾人,耳朵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他想和老伴一起报名,向杜老师学习汉绣,希望她收下他们这对夫妻当“徒弟”。
杜先姣了解到,这对夫妇中,爹爹叫陈克明,69岁;婆婆叫尹春英,65岁。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他们是一对空巢老人。他们除了聋哑外,身体其他状况正常,生活能够自理,“人老了害怕空虚,学汉绣就是为了充实老年生活,用学习技艺的方式安度晚年?!?/p>
陈克明和老伴
杜先姣的店里有30多名学徒,一半是残疾人。她决定收下了他们。
“最开始上课很不习惯,无法交流,只好一边上课,一边给他们‘递纸条’,再用简单动作辅助,让他们听懂看懂?!倍畔孺担」芙毯脱д庋?,这对老人表现出很有耐心。夫妻俩互相用手语交流,互学互帮,每天上课很认真,也很持之以恒,“有时,两位老人还比赛,看谁的绣得更好?!?/p>
杜先姣说,一年多过去,陈克明爹爹和老伴刺绣的基本功有了很大进步。如今,他们能单独尝试刺绣作品。但他们还需要学习更长时间,需要提高功力,“一副作品要好几个月绣好。”
陈克明用纸条告诉记者说:“自从我和老伴学习汉绣后,两人有了精神上的寄托,每天想进步一点,心里总想着汉绣这件事,时间也过得很快,很开心?!?/p>
据了解,杜先姣是汉绣非遗传承人黄春萍的学生?;拼浩际俏浜喝耍谝患椅浜盒迤饭ひ倒旧习?,在车间担任绣娘。2001年,她工作10多年的绣品公司倒闭,黄春萍联系了以前认识的几个汉正街老板,开始接一些制作绣品的活,“主要是绣一些饼干大小的绣片,缝在衣服上装饰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黄春萍用汉绣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她创作汉绣作品《屹立的国旗》,绣了568万针,用色线800余种,耗时1年?;拼浩家虼嘶竦弥泄窦湮囊兆罡呓毕睢交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