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传媒.武汉晚报10月29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陈敏 李菡)今天是“世界卒中日”。50岁的张先生头晕3个多小时后左侧肢体突然偏瘫,家人连忙拨打120送医。
20分钟后,张先生被送到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此时,距离脑卒中静脉溶栓抢救“4.5小时” 时间窗仅剩下半个小时。
这场“大脑保卫战”从接警那一刻开始。该院接警后, “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同步开启。最终,赶在“时间窗”内,医生为张先生成功进行静脉溶栓,从入院到疏通血管全程仅用了35分钟。
这只是该院关于“大脑保卫战”的缩影。据武汉市第三医院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初,该院首义、光谷院区“卒中中心”通过武汉市卫计委的评定,作为市内8家高级卒中中心之一,被纳入武汉市首批“卒中急救导航地图”;10月,经省卫计委评定,被纳入“湖北省卒中急救地图”。
成立以来,送到该院首义和光谷两院区急诊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阶段,时间缩短了20%;从入院到取栓穿刺治疗,时间缩短了近30%。
争分夺秒抓住抢救“时间窗”“一50岁患者左侧身体偏瘫,血压140/180mmHg,怀疑是脑卒中?!弊蛱煜挛?点,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卒中中心”接到120电话,雄楚大道附近一小区居民需紧急救治。
15:02分,神经内科医生带着便携式溶栓包赶往急诊科,科主任刘建光通过120医生与病人妻子取得联系,了解到张先生患高血压多年,上午11点30分左右就已感觉头晕,左侧身体有些麻木?;颊咭晕菹⒁换岫突岷?,没想到午觉醒来后左侧身体动弹不得。
“发病时间已经超过脑梗抢救黄金3小时,静脉溶栓时间窗不能超过4.5小时,留给病人的时间不多了!”刘建光让神经内科团队即刻启动术前准备。
与此同时,120医生将患者基本信息发给医院。急诊科医生收到后,给患者预挂号、开通CT申请、打印患者二维码手腕带。
15点20分,救护车到达医院急诊室门口,在急诊科做了血常规、床边血糖等基础检查后,病人被直接送进CT室。
不到20秒,CT结果显示,患者为缺血性卒中。此时已是15点30分,患者已经发病4个小时,如果送回神经内科治疗室再溶栓,就会错过脑梗抢救“4.5小时”时间窗。
刘建光当机立断,就地溶栓。医生取出便携式溶栓包里的微量泵注射器,为张先生给药。
给药通道建立后,医生将张先生转到治疗室继续进行静脉溶栓治疗。16:00,患者堵塞血管被成功打通。
从患者入院接触医疗到完成溶栓治疗,全程仅用时35分钟。这其中,从患者入院到注射溶栓药物的时间仅为12分钟,刷新了此前另一家医院创下的14分钟记录。
全流程急救提速脑卒中抢救时间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占到所有脑卒中的60%—70%。
“对于脑?;颊呃此担谰缺匦胝侄崦??!绷踅ü馑?,人的大脑有10亿多个脑细胞,这些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只要缺血时间超过5分钟,就会以每分钟190万个的速度成批死亡,且不可再生导致后遗症。因此,卒中发生后,每抢先1分钟,就可能挽救数百万计的神经细胞。
据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主任何静介绍,静脉溶栓是国内外公认治疗脑梗的最有效手段。3个小时内是脑梗治疗的最佳时间,约30%的患者能完全恢复;超过3小时,能在4.5小时内溶栓的患者,效果也还不错;超过4.5小时,就要做血管内介入治疗,例如机械取栓、球囊成型等方法;一旦超过6小时,基本只能进行保守治疗,恢复情况无法估计。
根据《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规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应小于60分钟。然而,我国部分大城市医院调查数据表明,脑卒中患者从进医院到给药平均需要82分钟。这其中,除了患者本身对疾病认识不足,医院人手、排队付费、家属签知情同意书等流程问题也是造成时间延误的主因。
“时间意味着大脑?!焙尉菜?,脑卒中死亡率高达19.9%,是目前我国第一位致死病因;而幸存患者则有75%留下残疾,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每年超过400亿元。因此,今年,武汉市第三医院在首义、光谷两院区建设“卒中中心”, 整合院前120、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收费室、门诊等部门,开通卒中患者急救绿色通道。
患者一到医院,可先治疗后交费,一路绿灯,能够立即完成CT检查和抽血化验,所有检查、治疗都规划在10米距离内,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内延误。
精湛医术也是救命关键“快是一方面,还要保证效果?!绷踅ü馑担魏渭际醵加幸馔夥⑸?,静脉溶栓也不例外。如果技术不精,很可能血栓没溶解,反倒大出血。这就需要推行规范化治疗、提高救治质量。
在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光谷院区,每一个送往卒中中心的病人都将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性卒中团队负责,该团队包括急诊科医师、24小时服务的卒中小组、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康复师等多名专业人员,且进入卒中团队的每个组员都要经历从经验到技能、培训的多重审核;其中24小时服务的卒中小组负责人必须由副主任级别以上医师担任,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设备方面,该院两院区的卒中中心都配备有24小时随时待命的常规检查实验室,可优先对可疑卒中患者进行扫描的CT或MRI等检查设备。
刘建光告诉记者,脑卒中的发病时间要从患者最后有功能的时间算起。这就意味着,睡梦中发病的患者,家属无法说清发病时间,医生不能确定是否错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需要多模影像评估病情。
上周五一大早,该院光谷院区卒中中心接到一名59岁的外地打工者。该名患者一觉醒来后口歪眼斜,半侧身体无法动弹,送到医院时瞳孔已经不等大,处于休克状态。经头部磁共振发现,患者两根椎动脉均发生急性闭塞,其中一根重度狭窄,另一根则是完全闭塞,影像图上几乎看不到。
由于无法确定发病时间,刘建光通过多模影像评估,发现患者还是有介入取栓的指征。于是,他带领神经内科介入团队,为患者成功进行急诊取栓。术后造影显示,闭塞的血管已被打通。
牢记 “120”口诀识别脑卒中刘建光说,脑卒中一般都发生在医院外,患者或家属一旦意识到可能是脑卒中,千万不要“等等看”,马上拨打120求救。如果家附近的医院就在“卒中急救导航地图”上,一刻不要犹豫,立即就医。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牢记“120”口诀: “1”代表看一张脸:脸上是否出现不对称或口角歪斜;2代表查两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看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语言: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家属提供的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非常重要,因此家属一定要明确记录脑卒中的发病时间(从最后一次有功能算起)。另外,意识到可能是脑卒中,一定不要擅自服用降压药,因为过度降压可能会增大脑梗面积;也不能随意喝糖水,因为血糖的升高是脑梗面积扩大的重要因素,在缺氧的时候糖会变成乳酸,乳酸会使缺血的脑水肿进一步加重。
何静提醒,高血压、高血脂、肥胖是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均为生活方式病。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能够减少约80%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主要是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和血脂,同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每周进行3到5次的适量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有既往病史的患者最好每年做一个血管检查。
另外,入冬以后,寒冷会影响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感冒也会诱发脑卒中的发生,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患者更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