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珊
江歌之死在一年之前。
江歌与闺蜜刘鑫留学日本。刘鑫与男友陈世峰分手后,遭前男友屡次骚扰,江歌收留刘住到自己家中,却被突然到访的陈世峰杀害于自家门口,整个过程中,刘鑫一直在门内。
一年以来,这一直是件冷冰冰的留学生遇害案,但上周,一段江歌母亲和刘鑫的见面视频引爆网络,一件冷冰的案件,终于变成一场活生生的血肉、善恶和人性之争。
一江母与刘鑫,是在江歌之死后一年内首次见面。
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刘鑫反锁房门导致江歌逃不进来吗?陈世峰是来找刘鑫,还是江歌?是来挽回的,还是来泄愤?江歌是陈世峰的杀害目标,还是刘鑫的替代品?
事发三人,一人已逝,一人已拘,而惟一开口说话的刘鑫,还是在一年的逃避和躲闪之后,是在摄像机跟前,在亿万围观者的愤怒当中,其中有多少是当时的情景还原呢?我们围观的,有多少是冷静的真相呢?
开庭时间在下个月,也就是说,真实情景还原还在下个月。
但当下的舆论风暴,已经足够淹死刘鑫若干遍。
这件事的法律逻辑很清楚。
江歌是被陈世峰杀害的,真正施暴的是凶手本人。
但与陈世峰比起来,人们更恨的是没有杀人的刘鑫,这个逻辑也很清楚:你不杀伯仁,伯仁因你而死。
而在这一年里,刘鑫不接江母电话,不见面,不联系,自己该吃喝玩乐买的照旧,对方妈妈一人肉,她就极力撇清关系——就是这些,招惹了围观者的愤怒。
血腥暴力中国人恨,偷蒙拐骗中国人恨,但中国人最恨的,忘恩负义绝对名列第一。这是刘鑫比陈世峰承担了更多舆论谴责的原因。
二道德逻辑之所以比法律逻辑更能引人关注,因为大众围观中,感性因素总是占优势,也因为在新闻传播中,角色代入往往占主导。
一个单亲妈妈,好容易把宝贝女儿养大,养出息,送出去留学,还善良侠义,收留朋友?;づ笥选U庋呐?,说没就没了,哪个妈妈能够承受?哪个妈妈不需要情感补偿与安慰?
每个围观者,都容易代入江歌妈妈的角色,都容易向刘鑫讨要一份感情债。偏偏刘鑫一年来表现令人诧异,即便江歌不是她杀的,可她欠下江家的债比陈世峰还要多——她却能心安理得地过自己生活,这怎么可以?
刘鑫的心理逻辑,很难去建构。假如刘鑫真的如微博照片上描述的,唱唱歌,跳跳舞,烫烫发,约约饭,这些都只是表象,很难表达刘鑫的内心。因为肤浅的理解为“忘恩负义”,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心理学规律。就象刘鑫在现场,到底有没有锁门,为何没有给江歌哪怕一臂之力,这也很难由情境之外的人去模拟。
人性极为复杂。
江歌母亲为了把刘鑫逼出来,不惜公布她的所有资料。刘鑫父母为了维护女儿,不惜冷漠怼回江家母亲。刘鑫自己为了逃避,不惜长达一年躲着江母。
中国有老话,大恩如大仇。对江母和刘鑫来说,这都是无力面对的命题。江歌母亲不断加深事件的维度和深度,潜意识里可能只是不能面对真正失去女儿,刘鑫不接电话不接微信,潜意识里也可能只是无法面对当时的自己,和当时的凶杀。
三江歌之死发酵到现在,有凶残暴力,有忘恩负义,有人肉搜索,有舆论胁迫,有网络暴力,也有站队互怼——是的,大部分是负面情绪,即便是骂得痛快的,稍稍冷静下来,还是会脊梁发寒。
我们几乎忘记了,这起凶杀案,原本缘自一个女孩的善良侠义。
江歌的善良是一种普遍的善良,几乎是朋友之间必然的状态。她在收留刘鑫时,不会想到会以性命为代价,不会想到母亲的失女之痛,也不会想到会引发网络一场暴力。如果她知道,她会怎么想?
我相信,围观了这起事件的父母,一定会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太善良,不要太帮人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是,这样教导的前提,是假设你的孩子都是江歌。假如你的孩子站在刘鑫的位置,被一个暴力倾向的男友骚扰呢,你还希望别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吗?
正因为朋友间的互助是一种普遍的善良,才更是一种宝贵的正向情感。
江歌与凶手之间,是善良与暴力的抗衡。假如江歌的善良,最后只剩单纯与不值得,意味着暴力又一次站了上风,这不是江歌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社会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愿意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