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最近,故宫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朗普的北京之行,第一站就选择了故宫。三大殿,宝蕴楼,畅音阁,故宫以其独特的气质、韵味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包容和合。而这两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因为一段演讲视频走红网络,“千万别买我们的东西,太漂亮了容易弄丢”,这样的反向营销,让不少人一边惊叹故宫“掌门人”竟然是个隐藏的段子手,一边默默地把一件又一件故宫文创产品加入了购物车。威严与活泼,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就这样和谐地集于故宫一身,让这座将近600岁的紫禁城、90多岁的故宫博物院,如此鲜活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如此亲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故宫对外开放、成为公共的文化设施,始于1925年。500多年没有对平民开放过的紫禁城,突然向社会开放,自然是吸引了不少人。据故宫的老员工回忆,当时捡到的参观者被挤掉的鞋子就有一筐。如果说当年的一拥而至,很多人还是抱着一睹皇家大内神秘的好奇心理,那么今天,每年1600万人走进故宫的背后,则是人们愈益强烈的文化诉求。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渴望,让故宫的“掌门人”成为“网红”,让故宫的文创产品一经面世就迅速成为“爆款”,让修复文物的师傅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男神”,让一个个展览不断制造出排长队、冲刺跑的壮观场面……每天门庭若市的故宫,真好,它让我们看到文化在蓬勃发展,传统依然生生不息。
故宫的“走红”,其实也让我们思考,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博物馆,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来说,呵护好文物,让这些昨天的历史能够经过今天,完整地留给明天是重要的,而如何让这些文物在今天也发挥其价值,同样是重要的。几天前,上海博物馆为了迎接巨幅的古代山西壁画,史无前例地把博物馆的南门拆除了,这种对待文物的温情和敬意,令人敬佩。门打开了,文物进来了,而如何让进来的文物真正产生其文明传承、交流的价值,其实还需要博物馆打开另一道门,让更多的人走进来。
故宫今天的蓬勃发展,或许正是因为在“打开”上走得更远。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玩味。据单霁翔介绍,以前游客要参观珍宝馆,要买一双两块钱的环保鞋;而以前故宫的厕所也是收费的,一年仅厕所就能收入500多万元。虽然对个人来说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但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可爱,也无形中抬升着参观的门槛。如今,厕所创收早已销声匿迹,文化产品创收正风生水起,这样的转变,不仅标志着故宫经营模式上的巨大进步,更为故宫威严肃穆的“人设”增添了几分人情味、亲和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进故宫,走进文物。
今天,我们提倡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其实指向的正是让这些文化产品不只是静默地躺在展柜里,而是让其真正能够与观者互动,让文化能够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真正能够从这些文物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当更多人走进来,博物馆也就有了生命力;当更多文化走出去,博物馆也就有了影响力。在这方面,故宫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博物馆的更好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只有不断地优化人们参观文物的体验,不断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让文物真正具有活力,让文化真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特朗普访华,我们为什么把他请进故宫?因为,故宫是我们的文化地标,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如果以后每一处博物馆都能够成为当地的地标,成为当地的骄傲,那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把深厚的中华文化,更好地传递给了明天。
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