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一路走好!他行医六十二载治病救人 临终前自当病例现场教学
2017-11-23 12:22:00 来源:汉网

武晚传媒·武汉晚报11月23日讯(记者毛茵 通讯员袁莉 刘望 罗瑶)昨天凌晨3时25分,拯救了无数患者的著名外科医生张应天教授走了。在生命中最后的93天,他把自己交给了亲手培养的年轻医生,并以自身为典型病例,现身说法现场教学。

张应天培养的外科医生前天晚上都赶到现场参与抢救。除了本院专家外,还有已成为武汉地区多家医院中坚力量的邵永胜、赵建国、朱岭等教授。

8月21日,张老被确诊为全身多发转移性肿瘤。胃肠外科主任余阳眼见老人身体一天天虚弱,不忍心再让他操心病人的事。但在住院期间,张老所在的1413病房几乎成了病案讨论室,他继续像往常一样和团队医生们研究疑难手术如何执行。

一位13年前曾做过胃癌切除手术的高龄患者,今年4月发现腹部一个包块,诊断为结肠癌。张应天和大家反复研究上次手术的得失,进行术前评估,分析现在发病的原因,制定了周密的再手术计划。年轻医生方军说,张教授如此病重还在指导我们,不仅是教医术,更是言传身教传承医德。

张应天多次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等危急症状,但他努力保持清晰的思维。半个月前,他还拼命挤出话来告诉大家,像他这种重度酸中毒情况,要加大碳酸氢钠用量,要全身碱化。

尽管躺在病床上,他仍时时惦记着科研,一再叮嘱外科主任刘文,临床和科研都不能放松。

张应天教授88年人生路,行医62年不间断,荣获首届“中国医师奖”。他自创胃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其规范的手术至今不亚于日本医疗水平;自创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被黄志强院士称为中国该领域第一人;他自创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改良乳癌根治术及乳癌保乳手术、改进传统疝手术……他的科研和创新意识一直影响着中青年医生,使武汉市六医院外科在武汉赢得良好口碑。

张应天经常说:只要有钱,高楼可以盖起来,设备也可以买到,而人才是买不到的。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必须从现在开始。

患者眼中的恩人 学生心里的亲人 同事身边的友人他的心里永远装着别人

张应天,首届“中国医师奖”得主,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武汉市“十大新闻人物”,湖北省首届“百佳医生”,2017年被武汉市医学会授予为武汉地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终身成就奖”。一朝医学人,一生医学情。他是把一生都奉献给外科事业的著名外科学专家,人称武汉医界的“一把刀”。他心系患者,廉洁行医,把真情浇筑在患者身上。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乐于为中青年医生“搭平台”。张应天教授是一个心里总装着别人,被同事佩服、学生敬爱、患者称赞的人。

患者:他是治病救命的恩人

武汉市第六中学马德驹校长是张应天教授的一位病人。昨天早上收到张教授辞世的消息,他挥笔写下“德艺双馨,一代宗师”,送到武汉市第六医院。

1998年4月,马德驹因腹部不适、便中带血被确诊为晚期肠癌,一家人陷入绝望。他放弃了去部属医院行肠癌切除术,找到张应天教授。时年68岁的张应天在详细了解他的病情后,亲自为他制定了精细化的手术方案,并立即为其安排手术。马德驹回忆,整个手术共持续了近6个小时,清扫了60余处淋巴结,其中揪出3处转移并伴有感染的淋巴结。术后,张应天冒着风险亲自为这位肠癌晚期且肿瘤全肌层侵犯的病人制定化疗方案。手术至今,患者已走过19个年头。马德驹坦言,在当时,美国晚期肠癌存活率不到15%,而经张教授的全程治疗,自己可谓实现了“治愈”奇迹。

得知张教授昨晨去世,法官周先生非常沉痛:“张教授是位敢负责、勇担当的好医生,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回忆,2006年7月19日上午11点,在办公室突然胸腔、腹腔剧烈疼痛,同事急忙叫120送至一家省级医院,做CT检查后确诊为急性重症坏死性胰腺炎,因胰腺上有3个假性肿瘤,风险很大无法做手术,医院通知准备后事。第二天转到武汉市第六医院普外科重症监护室,张教授进行认真检查后,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24小时后,看着排出的清澈尿液,张教授告诉他:“你的肾脏保住了!”周先生全家感激不已。

事后护士告诉他,当晚张教授担心他病情有变化,一直在病房守着,至凌晨3点才下班回家。那时张教授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

张应天教授却说:“病人的事无小事?!?/p>

“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将病人放在第一位的老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此后,在市六医院治疗了30多天后,我康复出院,至今胰腺炎都未复发?!敝芟壬源嗣淘谛?。

学生:他是无私为人的亲人

武汉市六医院外科主任刘文昨天在送走张应天教授后,捧着一个厚本子,失声痛哭。

在武汉市六医院普外科,有一本保存完好的人才培养登记本。这个登记本的首页,是一份“培干计划”。“培干计划”从医疗、教学和科研三方面详细制定了各级外科医生的业务培养计划。这份“培干计划”的制定时间是1985年3月,署名“张应天”。他要求外科医生必须要做到“四会”:会做——做手术、做科研;会看——能阅读外文文献;会讲——会交流;会写——写文章。

读书报告会是张教授培养年轻人的重要措施。直到张教授生病住院,他仍然坚持在病房组织、参加外科读书报告会;住院前一周还在坚持每周查房、坐专家门诊、指导大手术。

在这些医生心里,张教授是最好的导师,从不计名利。医院开展了近百项新技术,取得了43项科研成果,都是张应天在背后默默地指导医生们完成的,而成果中他的名字往往被他自己删掉。

张应天教授病重期间,江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强、校长张幸平及武汉市卫计委书记朱宏斌、主任陈红辉等领导探望他时,他没提一句自己的病情,只是希望领导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医院的建设发展,再三表达加强青年人培养的愿望。

学生章希清楚地记得导师张应天教授说过的话,“点名手术就是一种公开的收红包,并且会导致年轻医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老教授退休以后出现科室无人接班的情况?!币虼?,在市六医院外科一直坚持分级手术制度,根据手术大小,指定不同级别的医生做,主任不准抢年轻医生的手术。章希上班近十年,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没有收过红包。

在张应天教授病重期间,上海著名的肿瘤专家童晓文教授三次利用周末自费飞到武汉参与会诊。昨天童晓文抑制不住悲伤说:“我是张教授和他夫人顾美皎教授的学生,比起他们对我学术上和生活上的帮助,我做的事根本不值得一提。我读研究生时,从张教授身上学到太多东西,还常常吃张教授做的饭;出国十多年但一直保持联系,是他们的学生和朋友,每年回国,都把他家当自己的家。”

同事:他是慈祥助人的友人

昨天一大早,重症监护室科主任朱国超就眼含热泪:张教授病重时,我们与各科室以及同济等外院专家会诊,张教授也和我们一起讨论他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就像平时关心帮助我们一样。朱医生把自己的怀念写进了微信朋友圈:“永远怀念您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怀念您教我们操作和手术技术;怀念您给我们查阅最新外文文献,督促我们学习;怀念您给我们科研提供idea;怀念您给我们修改论文;怀念……”

已调离武汉市六医院的陈时医生昨天早上睁开眼睛得知噩耗,忍不住流着泪赶到医院:“永远记得第一次跟着您查房时您提的问题,阑尾炎发作时,怎么样判断阑尾的位置?永远记得第一次去找您时,您笑着对我说,我记得你!你叫陈时!哪怕我是一个小小的实习生,您也对我和蔼可亲。永远记得您和顾教授同台做手术时的风范,大医精诚!永垂不朽!”

行政工作人员小邱却道出张应天的生活细节:生活上,他对自己太马虎。他的家没有像样的家具,除了书,还是书。他和夫人顾美皎教授每周只做两三次饭,然后把饭菜放在冰箱里,需要吃的时候就拨一点出来,有时忙起来饭都顾不上热,直接食用冰箱内食物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更多的是将时间节省下来,查阅医学文献,解决医学难题,再用这些知识为病人服务。

有人曾问张教授,您这样是不是太苦太累?他笑着回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乐趣。每治好一个病人,我会感到十分欣慰。我觉得这样活着,值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