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针对外卖“黑作坊”问题明确了“线上线下一致”原则,即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前几年,网络餐饮快速发展,“黑作坊”随之出现,平台未落实把关责任,相关法规也是空白。现在,法规的空白填上了,平台把关也是责无旁贷,“黑作坊”是否能就此绝迹?显然不能如此乐观。就在《办法》出台后,媒体调查了一项线上“新业务”:网络餐饮“代办入驻”服务。一些中介利用不当手段,使外卖商家绕过严格的入驻标准进驻平台,有中介称无店址、无证照均可办理,只需花费千元左右?!昂谧鞣弧弊卟涣嗣髀肪妥甙档溃髀泛貌?,暗道难防,这也是公共治理中常见的难题。
明路必须要堵住。怎么堵?一是制度得念“紧箍咒”。明厨亮灶不单是对实体店的要求,鼓励新业态不等于对食品安全“网开一面”,将网络餐饮与实体门店“对标”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也是为了促进网络餐饮健康发展。二是平台得“设关卡”。大平台、行业龙头,有责任、有能力也有办法分担监管压力。平台应按照“线上线下一致”的要求对外卖商家进行资格审查,从准入源头抓起强化经营者自律。三是监管得有“杀手锏”?!捌教ü苡没В芷教ā?,有关部门应加大市场检查系统、市场评价系统的建设,依法从严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以重典倒逼平台和商家尚德守法。
应该说,走过发轫之初的“野蛮生长”,“互联网+食品安全”的管理思路已经逐渐明晰,平台、商家该负哪些责任,出现问题该由谁来管,法规已有明确表述;很多地方也做了管理上的创新,比如直播后厨增加透明度、平台向监管部门报送制度等,都在尝试线上线下一起建构良性的市场秩序。但也要看到,制度出来了,还需要得到有力的执行;大的框架搭建起来了,还有具体的细节需要完善;“黑作坊”的明路被堵死了,也不能忽视随之滋生的暗道。比如,平台的“关卡”是设起来了,但这种审核是走走形式,还是严格把关?是完全在线上审核,还是去实际经营场所走一走、看一看?看守“关卡”的人是认真负责,还是为了捞好处暗地放行?从相关报道看,之所以出现“代办入驻”现象,就是平台的管理还不够严密,对有些标准没有硬性要求,给具体经办者留下操作空间。
网络餐饮在阶段性发展之后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既要重视也不应简单“唱衰”,而应视为改进与升级的契机。几家大平台已经意识到,在从“乱”到“治”的过程中,钻空子、走捷径绝不是可取之道;规模扩张时代也已过去,必须靠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真正留住用户。平台的改进有目共睹,但在修炼内功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防范“黑作坊”走暗道进驻平台,就要制定更周密严谨的审查规则以及“谁审查、谁负责”的制度,使经办者不敢轻易开暗道;利用网络交易、即时视频的技术手段,形成食品全链条可记录、可追溯、可查询体系,增加生产透明度,使明厨亮灶成为标配;通过挖掘消费者质量投诉信息形成“问题食品”大数据,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等等。
“代办入驻”不是网络餐饮独有的现象,实际上也是“互联网+”时代很多行业要面对的难题,比如婚恋网站如何防范“婚骗”,招聘网站如何杜绝虚假招聘信息。种种造假,既有互联网企业“跑马圈地”而故意纵容的原因,也有个人趁机浑水摸鱼、违法得利,无疑给监管增加了难度。对于这样的新业态,既要避免“一管就死”,扼杀了行业的活力;也要避免“一放就乱”,让投机者得利、消费者受损,这确实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监管不仅要在技术上更新换代,更要在思维上跟上潮流,才能科学监管、有效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并提高公众福祉。(安徽日报评论部 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