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呼唤更多“轻骑兵”
2017-11-24 20:42:00 来源:人民网

“玛奈乌兰牧骑依日勒!”这是一句蒙古语,意为“我们的乌兰牧骑来啦”。早年间,每当载着乌兰牧骑演出队的马车隐约可见,牧民们就会这样兴奋地相互转告。60年来,这面全国文艺战线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当年,这株嫩芽破土于农牧区贫乏的文化生活之中。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在检查工作时发现,牧民们长期看不到电影、图书和文艺演出。到北京开会时,他将这种情况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就这样,一支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诞生了。据老队员介绍,队里个个是文艺骨干,唱歌的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住到老乡家里,演员们遇到什么活就帮着干什么活,而这又成为一种创作体验,打草舞、挤奶舞等脱胎于生活的节目深受喜爱。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乌兰牧骑充分发挥着“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被誉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伴随总书记的回信,这支载誉前行的队伍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也引发我们对今天文艺工作的思考。“红色的嫩芽”之所以根深叶茂,关键在于精准地解了牧民的文化之渴。时移世易,文化市场的繁荣程度、文化需求的供给水平今非昔比,我们是否还需要“乌兰牧骑”?或者说,当代人需要怎样的“文艺轻骑兵”?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文化领域,虽供需两旺,但两端尚未实现有效匹配。从需求端看,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品位越分越细。过去有书读、有歌听、有戏看就心满意足,而今则是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从供给端看,呈现出产量巨大、精品不足的现状。拿影视来说,2012-2016年我国电视剧年产量保持在1.5万集左右,但能够播出的刚刚过半。这其中,不少作品又“槽点满满”,“抠图拍戏”“配音对不上口型”“五毛钱特效”等普遍问题令人无奈。像《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现象级剧作许久才能出现一部。观众们“抱着水缸喊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可见一斑。

当年,周总理嘱咐声名鹊起的乌兰牧骑,“不忘农村,更不忘你们的牧场”。在一代代演员对初心的坚守中,一个道理被反复印证:文艺作品反映时代、服务人民才能有生命力。以此标准衡量当前的文艺工作,赢得市场与口碑的主流作品还不够多,传播主流声音的方式还难言娴熟。过去一段时间,雷剧烂作遍布荧屏,宫斗权谋反复登场,解构之风大行其道,批评之风日渐稀薄。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契机,更多文艺工作者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泥土味重了、百姓情浓了。但与丰富的中国故事素材相比、与火热的中国改革实践相比,文艺创作仍是有“高原”缺“高峰”。

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解当代人文化之渴,依然需要“乌兰牧骑”,依然呼唤“文艺轻骑兵”。重读乌兰牧骑的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只要有一个牧民就去演出”的受众意识,“天作幕来地当台,随时随地演起来”的敬业精神,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创作态度,等等。继承发扬这些精髓的同时,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必须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一方面,着眼宏大主题,坚持主流叙事;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风格上“接地气”,叙事上有“烟火味”。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情感,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创作更多现实主义作品,让当代人从中看到自己、心生共鸣,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这也是为什么乌兰牧骑这株“红色的嫩芽”虽历经风雨却能茁壮成长。当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以不变的初心适应巨变的时代,才能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北京日报评论部 崔文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