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的且不去说它,社会治理也在极大的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着一个,舆情一轮接着一轮。有的官员,如果还未从旧的治理模式中醒过神来,时不时会觉得疲于奔命,应对无措。许多以前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放在今天,都可能要经受严厉的追问,甚至引发舆论风波。旧经验带不到新时代了。
但话说回来,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考验的并不只是这些官员。通过互联网联结着社会、联结着这个世界的,人人都经受着考验。热点一个接着一个,为这些“点”供热的人,同样也会疲惫。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过。尽管当时就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再碰到新的,可能恍惚会想起曾经遇见过类似的,渐渐也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薄靶刂型蚬诺丁保⒉皇前训?,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的“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诗人慨叹的,是面对彼伏此起的世事,保持长久的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一村一乡的事。邻县的事,都未必能到眼底。更不用说遥远的他乡。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靶刂型蚬诺丁彼艿哪ニ穑簿透趿?。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的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他生卒年不详,连行止也分外缥缈。李商隐在《齐鲁二生》一文中有不到三百字的小传曾大略记述,刘叉“字叉,不知其所来”,曾在韩愈门下,但后来因故离开,最后不知所终。连他的名字,在古籍中其实也有不同说法。他更像是一个古典时代神龙似的游侠,“任气重义”,“出入井市”,后来才开始学书、作诗。但诗歌之中,依旧饱含粗粝奇崛的侠义气。所以,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这样的意念,哪里是“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喊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庇讶艘π悴畔舶慕?。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不柔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工作室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