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铭记历史的张纯如,也将被人铭记
2017-12-13 23:23:00 来源:人民网

1512547847652055325.png

2017年4月7日,在淮安市淮阴区南昌北路,风景优美的古淮河畔,张纯如纪念馆正式开馆。8个月以来,场馆接待参观人数多达10万人次,高峰期日均接待量达千余人次,在社会各界乃至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张纯如,这个近来被反复提及的名字,为何能享有一座个人主题的纪念馆?

W020150902653246829638.jpg

图丨张纯如。资料图片

张纯如(1968-2004),已故美籍华人,祖籍江苏淮阴。

生长在书香世家的张纯如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度过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写作硕士学位。

作为历史学家兼作家,张纯如著有《蚕丝: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美国华人》等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特别是她于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首次以英文揭露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震撼。

5.jpg

图丨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签售现场。资料图片

据了解,为了写成《南京大屠杀》一书,张纯如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翻阅了大量的英文文献。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证言,1995年夏天,27岁的张纯如漂洋过海来到南京,访问幸存者,收集资料。

张纯如曾经的采访对象之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年仅8岁,与4岁的妹妹藏在毯子下躲过浩劫,家中其余7人全部被杀)回忆说,张纯如问到她时,曾提出过诸如“当时你多大了?”“你的妹妹叫什么名字?”“你的先生在哪里工作?”等等非常细节的问题。在采访完夏淑琴老人后,张纯如还亲自到夏淑琴当年的老宅——新开路5号参观。

在参阅了大量的中、英文历史文献后,她撰写完成了英文版《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在书中说:“如果我不曾得知南京暴行,面对这样一个拥挤而繁荣的城市,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所发生过的一切。”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让不少人第一次了解了日本人犯下的这段滔天罪恶。在随后数年内,《南京大屠杀》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长期直面血淋淋的史实,高强度的工作加上精神的压抑让张纯如身心俱疲,2004年11月9日,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她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2015年淮安市侨联提议修建一座张纯如纪念馆。最终,场馆在2017年1月建成试运行,4月正式开馆。

图丨张纯如纪念馆。资料图片

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布展面积约1000平方米。纪念馆综合运用立体式场景与多媒体设备,从多个角度展示张纯如刻苦勤奋、绚丽多彩的一生。展示内容由“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海外赤子的中国心、直面真实的《南京大屠杀》、激情燃烧的历史捍卫者、不能停止的正义之旅、永生的天使”6个部分组成。其中,南京大屠杀是布展的核心。纪念馆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主题,再现了张纯如采写《南京大屠杀》的历程。在还原张纯如采访写作、巡回演讲的过程中,让观众直面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图丨孩子们在纪念馆内参观。刘绪年摄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淮安市各界人士来到张纯如纪念馆,以多种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10点整,伴随着防空警报的鸣笛,人们肃立默哀一分钟,纪念80年前遇难的同胞。

宣读祭文、朗诵诗歌《张纯如》、敬献鲜花……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共同的心愿——铭记历史、缅怀逝者、不忘国耻、珍爱和平。

图丨国家公祭日当天,人们在纪念活动上签名祈愿。周澄嘉摄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姚雪青 申智林 整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