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网络上一些公共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不少人喜欢用‘塔西佗陷阱’来阐述政府公信力问题,也就是当政府丧失公信力后,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被当代学者引申、演绎出来的概念,并不是政治学理论中的必然规律。怎样认清这样一个概念?怎样认识政府公信力问题?在中国应怎样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针对这些问题,思享者邀请3位学者为您一一解答。
范勇鹏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汪玉凯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李海青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副主任。
1.“塔西佗陷阱”,我们应当怎样认识?
范勇鹏
■ “塔西佗陷阱”这个概念来源于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所著历史书中的一段表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这段话的原意,并非只是批评当时的皇帝,也指向群众的主观好恶。群众在具体事件上对政府的态度,实际是在对政府整体看法的语境中产生的。这种语境的影响,人们在谈论所谓“塔西佗陷阱”时常常会忽视。政府公信力问题也存在多种复杂因素,很多时候并不是政府尽力做好了,群众就一定会认同。这也与社会观念、大众共识、媒体引导有很大关系。
李海青
■ 塔西佗本人从未提出过这个“陷阱”,这一词语来自当代学者的引申。塔西佗原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态度,人们是否欢迎当政者、喜欢当政者成了关键因素,至于当政者行为真正的善恶反而被人们忽略了。这里反映出一种对人不对事、不论是非、放任情绪的心理状态,这样作出的评价很可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加以分辨。
■ 按照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用法,“塔西佗陷阱”往往以政府公信力的客观缺失为讨论前提,预设政府行为不当,并认为政府自身行为不当导致失去公众信任。这样的引申与塔西佗的原意已相去甚远。一个是从主观好恶出发,一个是从客观预设出发,两者的立论前提并不相同。忽视这种前提的差别,从塔西佗的原文引申出所谓“塔西佗陷阱”,在逻辑上并不恰当。
■ 其实,西方学者也没有创造过所谓“塔西佗陷阱”的概念。这一词语并不是西方政治学的固有理论,但反过来又被西方学者运用,谈论所谓“塔西佗陷阱”现象,在舆论上造成混乱,渲染出一种公权力已经缺乏信赖和认可的负面氛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随意引用或引申这类可能存在误导的理论或概念,来简单对应分析和描述我们国家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更不能把它当作必然的政治学规律。
2. 怎样认识政府公信力问题?
汪玉凯
■ 信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信任是指对他人的言说、承诺和行为持相信的态度,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信赖。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公共部门,公信力是其宝贵的执政资源。政府科学制定、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离不开公众的信任。
李海青
■ 在任何社会,信任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交往关系大大拓展与深化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而在各种信任关系中,社会公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十分重要。公权力的公信力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影响着人们之间信任关系的生成。从政府角度讲,公信力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多样化的评价、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
范勇鹏
■ 在中国讨论政府公信力问题,需要立足中国实际,不能盲目运用网络术语或照搬西方政治学理论,而应当着力构建与运用中国话语。这是因为:
■ 首先,中西文化对政府的观念有很大区别。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础,西方将政府与社会、公权与私权对立起来: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政府最大的危害是对自由的约束,同时又强调自由是一种个人本位的权利。于是,个人与政府之间被塑造成一种以矛盾对立为主的关系。而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路径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无论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还是从每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来看,中国社会都不是个体至上的,个人利益永远不能压倒人民的整体利益。中国人理解的国家和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目的是防止任何个体和集团凌驾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在中国文化中,更强调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统一性而非对立性。
■ 再次,具体到政府公信力问题,西方话语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区别,“社会”的通常被说成是好的。事实上,这里发生了一个概念偷换。社会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指的是人民整体,而西方话语中的所谓社会实际上背后往往是资本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并不能代表民众整体利益。但是,在这种观念误导下,民众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往往倾向于支持所谓“私”的一方。群众对公权力产生了一种先验的不信任。
■ 总之,西方话语与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文化有着根本矛盾,不能用它来解释中国政府公信力问题,它也不能对中国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事实上,西方国家本身也深受其害。这套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价值基石的话语,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逆共同体”效应,导致共识缺失、制度僵化、社会分裂,政府公信力并没有获得提高。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放缓,这些问题日益暴露出来。西方国家实际上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付出了更高的治理成本。
3. 在中国应怎样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李海青
■ 中国政府在民众中的支持率与信任度比其他许多国家都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实践中暴露出来某些政府部门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与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牢固、人民立场不坚定有关。
■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是解决好群众信任问题的思想前提和基础。必须时刻关切并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如果对群众的诉求无法及时准确把握,就难以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格的责任机制促进职责履行,把回应群众诉求落到实处,做到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 此外,在网络时代,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各级政府应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准确、全面公开信息,有效回应舆情,这对维护公信力也至关重要?;赜θ鹊阄侍?,应做到“四讲”: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为公众答疑解惑。
汪玉凯
■ 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看法是一个复杂问题。群众对国家治理满意不满意,当政者是否具有公信力,往往不在于政府说了什么,而是看具体做成了什么。群众对获得的服务越满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就越强。
■ 中国共产党有十足的信心和充分的能力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善人者人亦善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党就是在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中获得了力量。
■ 如果全社会都能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来的实惠,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对我们党的信赖就会更加坚定。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中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党就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发展风险和执政考验,跨越各种所谓“陷阱”,始终成为人民群众信赖拥护的主心骨、凝心聚力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 何民捷 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