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他们与国家大剧院的故事(下)
2017-12-23 18:24:00 来源:人民网

人物

“黑暗穿行者”李根实

“被遗忘”的快乐

在观众无法看清的黑暗中,对讲机滋滋作响……在他的一道道指令下,景片、吊杆、灯光、音乐等一系列庞大而精细的设备与流程,分秒不差、井然有序地准确切换。有时,他站在幕后,在离舞台只有一米的位置,提供演出过程中所需的一切服务和帮助,应对所有演出的突发情况。如果一场精彩的演出是一杯解渴的艺术汽水,作为舞台监督的“李根实们”往往是化于无形的气泡,默默留下清冽与甘甜。

舞台监督≧喊Cue

舞台监督,确保所有与演出相关的事宜都能在正确时间严丝合缝、卡位而行的人。

它并非新鲜词——据中国戏剧史记载,宋元年代的演出组织里就有相当于这一职务的“引戏”。从排练到演出,他们需要统筹执行剧场舞台的方方面面。有时,他们是八面玲珑的调度人,台前幕后都要听从他们指挥;有时,他们又像是整个剧组的小保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上阵……而这一切概念标签,在见到李根实后再次被延展——舞台监督也是运筹帷幄、逻辑严密的“编程者”、冷静强大的管理者。

见到李根实时,他刚从歌剧《长征》的排练厅里赶来,这是他第三次担任《长征》的执行舞台监督。在他排练的专用本子上,每一页都记满VQ、SQ、FQ等各种指令,它们分别是VideoCue(投影)、SoundCue(声效)、FlyCue(吊杆)等缩写,也是舞台监督行话“喊Cue”的来历——执行舞台监督指挥灯光、音乐、布景、道具部门配合演员,变幻出形形色色的舞台效果。

(歌剧《长征》的排演现?。?/p>

每个视觉呈现、每次听觉震撼、每种舞美配合,都是通过喊Cue进行逻辑排序的结果。喊Cue近乎于编程,把演出“翻译”和分解成精密的舞台动作和步骤。越复杂庞大的剧,编程便越难?!拔易钅淹氖?015年年初做歌剧《阿依达》的舞台监督,每一场戏都有很多切换。比如,舞台前方先落幕,演员在幕前有一个一分半钟的二重唱。之后大幕再拉起,后面整个舞台需要全部换掉。所以在这一分半钟之内,不仅要做升降台下降,景取出来上升往外运,台后和侧面的景要往台上装,还要组织后面的几十个合唱团成员和哑剧演员??占?、布景、人物谁先谁后的逻辑顺序,是需要运筹帷幄的复杂调度。”李根实说话语速不快,谈及过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更添了份从容淡定。

事实上,能驾轻就熟地攻克难关得益于李根实“进了大剧院以后边实践边学习”的积累。

2009年,还在中国音乐学院读研的李根实到国家大剧院实习,在排演歌剧《山村女教师》时,大幕拉开,演员却没有上台,他从那时起开始意识到演员催场也是舞台监督的份内事;

2010年,李根实所在的团队第一次与国际团队合作,歌剧《卡门》的导演赞贝罗手把手教他如何做舞台监督,让他认识到舞台监督不仅管技术,而且要负责排练厅所有细节……

“大剧院还安排我们这些年轻人去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世界艺术殿堂学习。2012年开始连续举办三届高级舞台监督培训班,让我们在专业上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体系。外国一流歌剧院怎么做,我们现在也怎么做,并且还会根据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调整?!?/p>

(2015年和英国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安德烈·谢尼?!罚?/p>

对李根实来说,从象牙塔走进大剧院,不仅是实践层面的经验累积,更是对舞台监督这个职业认知的改变升级。“以前我觉得舞台监督就是戴着耳机喊Cue的人,聚焦于舞台呈现的具体技术层面。现在我认为他是一个核心的组织管理者,是做‘人的工作’——能否提前排除解决排练过程中的隐患问题、大家能否愉快顺利地排练……他应该是优雅而强大的?!?/p>

保持淡定和优雅绝非易事,琐碎细节和突发情况层出不穷,变化是舞台监督唯一的“不变”。演员临时请假怎么办?同一排练时间演员时间调配不开怎么办?导演排练时间过长或中途不休息怎么办?……当问题摆在面前,李根实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要划定规矩,一方面则留有弹性,在两者间把握和平衡,这样合作起来才会默契。”

每个细节都体现职业尊严和敬畏感

用于测量的各种卷尺、比例尺,贴地标用的各种胶带,剪刀、钳子、螺丝刀、锯子等各种工具,激光测试仪、激光笔手电筒,缝衣针,创可贴,酒精棉……这不是哆啦A梦的万能口袋,而是李根实只要进入排练厅便随身携带的工具箱,也是大剧院舞台监督们人手一个的“百宝箱”。

考虑别人想不到的,先于别人已想到的,做到别人懒得做的,这些都需要舞台监督对细节的重视。李根实会做一系列案头工作,写排练计划和日志,把每天排练过程中演员、服装、道具等出现的各种问题记下来,所有细节落实到白纸黑字。

正是这些“笨拙”的功夫,让他体会到这份默默无闻工作的价值。在李根实给我翻看的厚达几百页的歌剧《长征》监督本子里,一面是乐谱,另一面是空白页,空白页中间一条线分成两栏,左栏写Cue,右栏标注每一个指令的具体内容,附上演员调度图和舞美示意图。

“每个舞台监督的档案和工作日志会被汇总后保留,再复排时将有很大参考价值和实际帮助,这是为后人留下的?!崩罡到竿饭ぷ髯柿铣莆拔藜壑Α?,“这些用文档、图纸、乐谱、表格精细记录下的排演日志,能把庞大歌剧的每个细节都还原出来——第一个音符何时出现,舞台走位如何,演员拿什么道具从哪里出场,设备如何调度……”

从2011年进入大剧院工作至今,李根实已经做了近40个剧目的舞台监督。相较于国外平均年龄40岁以上的同行,他将自己的“年轻有为”归功于大剧院给年轻人的机会和平台。有了基础的技术功底,管理的经验累积,他觉得更优秀的舞台监督要有职业敬畏感?!拔蘼凼呛癈ue、催场,用的词语、语序,先催女士、后催男士,先催主演、后催群演,每个细节都体现舞台监督的职业尊严?!鄙踔亮筇ㄋ究占叩拇叱】诹?,“全体演职人员请注意!离演出开始还有15分钟”,“现在请XX到舞台下场口准备,请服装化妆到上场口准备”,也让李根实反复思考。“歌剧《骆驼祥子》的指挥张国勇老师跟我聊天,说舞台监督催场应再庄重些,所有演员都听得到,这个命令和指示必须清楚。所以我现在催场都深吸一口气,把语速放慢。”

李根实所在的大剧院排演组,是一个平均年龄仅有二十七八岁的团队。这群年轻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仪式感,“演出开始半小时前,我们所有舞台监督会一起拿着谱子、对讲机、工具,一起到达演出现场开始工作,对现场布景、道具、机械一项项地检查。过程很繁琐庞杂,但大家很享受专业性带来的快乐和充实?!?/p>

从琐碎细节升腾出的满足和愉悦,正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李根实曾将舞台监督比喻为润滑油,因为终极目标就是确保排练演出能顺利进行,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做得越好,就越容易被人遗忘,但这种遗忘会让我感到快乐?!?/p>

手提工具箱,腰别对讲机,耳挂麦克风,步伐轻快稳健,他们又走在了去排演现场的路上……在大幕升起前,他们已做好一切准备。在落幕之后,他们的故事仍将继续。

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十年

2009年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组、合唱团成立,2010年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2011年驻院歌剧演员队建立,2012年创作中心成立,2013年剧目制作部成立,2016年戏剧演员队成立……一个个组织或部门的应运而生,像一个个深深的脚印,清晰记录着大剧院制作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蜕变。如今,大剧院建立了包含制作、主创、主演、小角色、舞美、合唱、乐团、排演团队等8大板块在内的歌剧制作体系。17大系统、24个部门及其下设的124个科组中拥有的工作人员涉及118个专业……

他们有的人名字从未出现在海报上,却对演出细节倒背如流;他们中有人见证了从建院到今日的十年流变与光景,用十年如一日的耕耘笃行着历久弥新的艺术坚守,以匠人精神不断擦亮着国家大剧院的金字招牌,让“到这里演出成为世界艺术新潮流”。我采访了几位2007年入职的大剧院员工,聊聊他们与大剧院的十年。


1、十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或哪个时刻?


高红(影视节目制作部编导):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2007年剧院开幕的那天,我和同事负责运送演出的衣服,推着小车,摇摇晃晃,衣服落了一地,那时我很失落……第二件事是,2012年12月14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盛典上,我的作品《街匾人》——国家大剧院话剧《王府井》原创纪实获得中国纪录片十优作品奖项。当时的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两件事很好的诠释了两个字:成长。直到今天,当我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作品,并且逐渐被大家认可的时候,当我有二十来部纪录片被大剧院唱片公司出版的时候,我才深刻的感受到大剧院对于一个普通员工细致的培养,才深深的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用光影捕捉的每一个瞬间都足够精彩,时间使它越来越弥足珍贵。


刘锐媛(市场部):记得刚开幕运营的那几年,每次带着客户参观剧院时,走过水下廊道进入橄榄厅时都会听到客户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一声“哇!”,激起了内心无比的自豪,至今难以忘怀!


马文杰(艺术交流部):2015年,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执行兼艺术总监克里夫·格林逊爵士率领美国青年交响乐团访华。艺术交流部一直都希望能够推动大剧院与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借其访华契机,在陈平院长的指导下,在黄文卉部长的带领下,我们和卡内基音乐厅开始了非常艰难的谈判。卡内基音乐厅在历史上极少与国外,特别是亚太地区的艺术机构签署类似的战略合作。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最终使大剧院成为了卡内基音乐厅在亚洲的第二个战略合作伙伴(第一个是日本三得利音乐厅)。此外,由于这个战略合作的建立,我们还成功说服卡内基音乐厅邀请我院管弦乐团在2017年赴美演出,成为中国首个进入美国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厅商演档期的中国乐团。2017年,根据双方战略合作,我随大剧院管弦乐团赴美国卡内基进行演出,受到卡内基音乐厅如家人般的热情接待,看着我院音乐家登上卡内基的舞台,我觉得无比自豪,这也是我工作十年来最具成就感的一刻。


黄琰琰(信息中心):开幕日,一带一路,太多了……还有,有了特别喜欢来剧院的第二代剧院人,小宝宝总是以妈妈在大剧院工作为荣,这是对这份工作最纯真的肯定。


罗京婧(行政事务部):作为后勤服务保障部门,每一场重要演出、活动保障圆满结束时,都是我们感到最欣慰,最开心的时刻。现在最有成就感的事应该就是我已经陪着大剧院走过十年了。选择对的,变成老的。


王禹维(艺术普及教育部):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我在人力的时候。因工作职责,协助招聘很多的同事,今天他们依然能够在这里奋斗,而且在重要岗位上成为骨干。


荣志晓(舞台技术部):一带一路文艺演出顺利落幕的那一刻。一带一路演出,对我个人而言,是意义非凡的。十年前,与身边的人一样,从零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十年之后,作为一个科组的带头人,要做好这么一个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压力还是很大的。感谢我们科组的所有同事,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用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感,用自己的敬业态度,做好了每一个细节。相信无论过多少年,我们依然会记得为这场演出奋斗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靳征(品牌推广中心):在剧院的成就感无非来自我的工作成果。没有最深刻,只有更多的深刻,每件我完成的项目都历历在目:标识、建筑画册、3、5、10年剧院画册……以及那十年来积攒的60万张剧院及演出照片,而每张照片我都能讲出她背后的故事。


2、十年,觉得自己和剧院的最大变化是?


高红(影视节目制作部编导):十年前,下班晚的时候,走在剧院的廊道与公共空间里,总觉得空空荡荡的。十年后的今天,大剧院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空间,都被时间和观众打磨过了,即便是散场后的时刻,也能深深地享受它静谧与深邃的美,心里是实的。

十年间,我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职业化、专业化?;辜堑?007年开幕之初,我第一次摸导播台,第一次做纪录片时紧张的场景,大脑空白,无从下手。十年后的今天,我导播过的剧目有一百六十多部,制作的五十分钟以上的纪录片有二十来部,还有各类专题片。

最为幸运的是,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文艺青年来说,来到大剧院里面工作就等于时时刻刻都泡在艺术的海洋里,到处都是艺术的养分。十年里,虽然从一个文艺青年变成了文艺中年,身材也被泡臃肿了,但是艺术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也随年龄一起只增不减!


荣志晓(舞台技术部):自2007年7月来到国家大剧院,与剧院共同走过这十年不平凡的路程,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除了综合实力提高外,就是剧目生产能力的提升。我经历了舞美中心的服装、化妆、道具、舞美等专业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剧目生产的能力飞速增强。从技术保障角度,我们从对舞台机械的运行和操作的陌生,到熟练运用这套系统,到现在得心应手的对设备进行维护、维修。这十年来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与付出,更离不开大剧院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


3、大剧院的春夏秋冬,你最爱哪个季节?有没有在你心里很美、很独特但却不为人知的大剧院角落?


高红(影视节目制作部编导):我很喜欢大剧院的冬夜,清新凛冽的空气,老北平的品格,夜幕里的大剧院闪着星星的眼睛,仿佛就要腾空而起。有时候真愿意相信,它就是浩渺的宇宙送给地球人的一个大大的礼物!


马文杰(艺术交流部):最爱大剧院的夏天,最喜欢阳光穿过湖面透进水下廊道映射出的波光。最喜爱的角落,应该是歌剧院四层环廊的正中,可以透过玻璃幕墙,向北一直看到北海的白塔。还有就是下午时候从音乐厅四层环廊往下看公共大厅,玻璃幕墙的每条框随阳光反射在大理石地板上,很像五线谱,游客和观众人头攒动很像音符,整个剧院就像是一个八音盒。


罗京婧(行政事务部):大剧院的春夏秋冬全都美丽如画,我最爱的是剧院的秋,因为这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也是最短暂的季节。北玻璃幕墙应该是剧院最美的角落之一,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的一切。我们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来来往往的宾客,但我们是这里的主人,每一天在这里迎来送往。守护这里。


前几天,在大剧院工作的朋友们纷纷晒出他们的10年大合照。合照里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笑脸,却看不清每个人的面孔。

正如他们留给我们的,永远是幕后工作的群像。我们认不全,也记不清,但幸而他们留下了一个共同并为之骄傲的称谓——国家大剧院。

(采访特别鸣谢:国家大剧院品牌推广中心)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工作室)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