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华世纪坛,“与时代同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60年摄影精品回顾展”在这里举行。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这次展览,共展出历届全国影展经典作品330多幅,从12月22日起至明年1月2日结束。展览期间,还举行了“与时代同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60周年”研讨会,数十位专家共话中国摄影事业。一幅幅记录时代的经典图片,让观者的思绪重返流金岁月……
影像浓缩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至今已有60年历史。该展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在摄影界被称作“国展”。1957年举办第一届,此后每年举办一届(1965年未举办),1982年后改为两年或三年举办一届,至今共办了26届,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 也是中国摄影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
60年来,“国展”的影响力由小变大,从第一届的804位作者报送3309幅作品,到第26届的近2万名作者报送超过21万幅作品,显示我国摄影事业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展览现场播放“国展”60周年访谈 王向令摄
“与时代同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60年摄影精品回顾展” 上展出的330多幅经典作品,是从历届“国展”上万幅佳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这些定格历史瞬间的珍贵影像,以生动直观的影像语言,反映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一幅幅有着鲜明特点的照片,凝聚着几代摄影人永不停息的影像追求,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代的踪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茹遂初,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第三届“国展”作品《引水上山》的拍摄者。85岁高龄的他,在这幅作品前驻足,向人们讲述了当年的拍摄经历。1958年,26岁的茹遂初在甘肃林洮拍摄引洮河水上山工程,挑选了工程最艰巨的地方作为拍摄地点。尽管画面上的人不多,但能给人一种千军万马的感觉,表现了中国农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迸发出的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
引水上山 茹遂初摄
刘应华,军事摄影家。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次日5时,他随救灾官兵急赴重灾区彭州市龙门山镇银厂沟展开搜救。在通往银厂沟的公路上,因山体滑坡掩埋公路形成的一个高约40米的陡坡,是转移受困群众的唯一通道。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几百名身着雨衣的战士矗立在雨中,在泥泞难行的陡坡上搭成“人梯”,冒着余震的危险,把生命的担架高高举过头顶,组成一条生命通道,直至伤员平安脱险。刘应华快速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一伟大瞬间。这幅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作品,入选第二十三届“国展”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对瞬间的捕捉和具有审美特质的构图赋予作品不同寻常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本身极具价值。这幅作品所展示的,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看到这幅作品,人们就会被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所感动。
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 刘应华摄
像《引水上山》《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这样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在展览上比比皆是。人们在为作品透出的精神力量所感动的同时,也会感叹摄影这门艺术的魅力,并对图片这一媒介的功能进行思考。
没有奖金奖杯,却备受业内瞩目
“国展”是当今中国最受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关注的展览之一。在“与时代同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60周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国展”的评价所用最多的词,就是“震撼”。
参观者在展出的历史照片前驻足。 王向令摄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居杨从专业摄影人的角度,对“国展”作品和摄影家们的努力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她认为,虽然这些照片表现的是历史久远的瞬间,但看后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在这些作者群体中,有已经离世的摄影前辈,有看着“国展”作品成长起来的摄影人,还有拥有新锐思想和新的视觉影像的年轻人。在她看来,这就是“国展”的魅力之所在,影像的汇集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影像故事。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柳军的观展感受是“震撼”。他认为,这些作品是一部浓缩了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影像志,是一部浓缩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与时俱进的影像志,是一部浓缩了中国人民追求、向往、享受美好生活的影像志,这些作品展示的影像力量就是对中国文化力量的折射。
“国展”评委代表张兆增认为,如今的摄影水平和设备已经远远超过过去,但是在照片带来的震撼力上,还是那些老照片更加强烈。当年自己刚刚拿起相机的时候,脑子里永远都是那些经典照片,像一座座山峰一样超越不了。
办了60年的“国展”,是一个没有奖金、也没有奖杯的展览?!肮埂钡镊攘μ逑衷诟握拐叽吹娜儆?,这被他们视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60年来,“国展”培育和扶植了杨绍明、陈长芬、谢海龙等摄影名家,不少摄影师更是在“国展”上“一照成名”,激励他们在业界或其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成贵民,中国十佳摄影师,河北省唐山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来自摄影大师张印泉的家乡。1986年,31岁的成贵民第一次向“国展”投送作品。这幅名为《我是祖国一颗星》的作品,一举夺得第十四届“国展”银牌。从此,成贵民便投入了“国展”的温暖怀抱。31年间,他13次参加“国展”,共展出作品50幅,获奖8次。1987年,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唐山开幕,成贵民抓拍的《在共和国的旗帜下》,表现了残疾人在祖国的怀抱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获得第十六届“国展”优秀奖,被《半月谈》等多家刊物选作封面,并先后在50多个国家展出。
在共和国的旗帜下 成贵民摄
寄语“国展”未来,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展”的历程,是向新中国的致敬,也是向一代又一代摄影人的致敬。60年来,中国摄影从专业摄影时代走向全民摄影时代,摄影作品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空前规模。但是仅有数量是不够的,更要追求从数量向质量的提升,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转变。
对此,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着重强调了三点。其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从作品分类到征稿、宣传,从科学公正的评选到多渠道展览、传播,都要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加以谋划和改进,使“国展”成为全国各种摄影展览的楷模和榜样。其二,处理好纪实性和多样性关系。在坚持以纪实为主这一定位的基础上,要让不同摄影艺术门类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够在“国展”上有展示空间,使展览更加丰富多彩。其三,处理好专业性和群众性的结合。加强对职业摄影家和专业摄影工作者的联络,吸引更多职业摄影家的关注和参与。
技术讲座(1979年第十一届“国展”作品) 蒋铎摄
为期近半个月的展览,也凝聚着策展团队的辛苦付出。为办出一个高水平的展览,他们出谋划策、完善方案,连续多天熬夜布展。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小波,给这次展览打了90分。她说,60年回顾展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是一个很专业的展览,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就应该是这样的水平。她认为,早期“国展”作品所达到的高峰,现在的摄影人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在急剧发展,可是很多人拍摄时,依然在使用陈旧的表现方法,不关心国家和他人命运的照片充斥于各种比赛。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认为,与“国展”上的经典作品相比,现在的摄影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没有实现超越,究其原因,主要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问题。我们应该发现和挖掘生活在一线的非专业摄影人,让他们积极关注和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共建影像的盛景和高峰。
狂舞(1986年第十四届“国展”作品) 吴宗其摄
居杨建议,“国展”从接受投稿时,就要制定严谨而科学的规范,可以实行实名制参赛,每个人还要签署一个具有契约关系的合同,并自愿承担因违反条款约定的责任及后果。同时,对于一些恶意造假的照片,还应建立惩?;?,比如停止参赛、黑名单制度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国展”的规范化和公平性。
无名小站(1988年第十五届“国展”作品) 冯建新摄
柳军认为,“国展”要坚持文艺的创作导向,维护和弘扬真善美,抵制并扼制媚恶俗的伪作品。要调动一切力量,吸引更多的专业的摄影工作者和摄影机构来参加“国展”。对于参赛者的诚信问题,要制定一个标准。作品一旦出了问题,作者在摄影界就是信誉缺失的人。
深圳8·10股潮(1994年第十七届“国展”作品) 张新民摄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越峦提出,“国展”的改革,应该着眼于机制的改革,而不是技术的改良。国展应该定位于学术高峰,不能过分迁就摄影爱好者,重展览而轻比赛?!肮埂钡哪康氖欠⑾?、培养、扶持摄影家,在摄影界确立标杆和方向,进而影响全国摄影工作的走向。
针对“国展”平台如何拓展,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贾明祖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国展”是中国摄影人的平台,是平台就要有竞争、有主次;展出的作品要能撞击人的心灵,留下时代的深深印记。“国展”这个平台还可以搭建得更大一点,把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空间。比如可以做“互联网+国展”,有两种具体实现形式,一个是“国展”精品展,另一个是通过网络平台把入选的作品展示出来。
幸福(2012年第二十四届“国展”作品) 金云钟摄
这些意见和建议,源自与会专家对“国展”60年的深入观察。推动“国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面向新时代,让“国展”焕发新面貌。对此,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谈了“国展”要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导向性。严格把控作品质量,坚决杜绝造假、不尊重被摄者和违反社会公德的内容,鼓励那些有温度、接地气、贴近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作品。二是开放性。要面向一切有艺术追求和水准的作者,大幅提高评选标准,强调“国展”的专业性、学术性,重视引领性和前瞻性。三是创新性。鼓励和引导学术,提升艺术原创。
沙场点兵(2017年第二十六届“国展”作品) 范显海摄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 王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