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前往马里兰州坎伯兰市西城小学,沿途全是山路,当地居民的房屋依坡而建,散落在群山间,西城小学就在其中。正是这样一座藏在大山深处的学校,因为多年沉浸式汉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功,在整个马里兰州赢得了知名度。
2017年11月,本报记者郑琪在美国马里兰州坎伯兰市西城小学采访,拍摄该校汉语班的学生用中文上数学课。
相比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经济并不发达且人口构成中亚裔极少的坎伯兰市,原本与汉语的距离很遥远。这里的汉语热,正是近年来美国汉语教育逐步走出华人社区和精英家庭,为更多人所接受的一个缩影。
2017年11月,本报记者郑琪在美国马里兰州坎伯兰市西城小学采访,拍摄该校汉语班的学生用中文上数学课。
放到历史长河中看,今天美国的汉语热或许还隐藏着另一重象征意义。费正清曾经有过一段独到的观察:“1949 年以前的美中关系,中国总是那个处在麻烦之中的弱者,是我们兴趣与 慈善的接受者……这不是一对平等的关系,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很多人喜欢那段关系的原因?!苯岳吹男矶嘀忻牢幕涣髦?,都可以找到费正清所言的那种“慈善”心态。二战后,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逻辑中,同样不乏一种优越感,且时不时转化为对中国的“说教”。
2017年11月,美国马里兰州坎伯兰市西城小学汉语班的学生用中文流利背诵乘法口诀。郑琪摄
如今,越来越多美国人主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折射出一种影响更为深远的变化 ——中美交往的方式与心态都在随着中国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的发展,在太平洋另一边催生 点点滴滴的变化,而当这些变化积聚在一起,则是一股以平等姿态同中国进行交往的全新力量。
2017年11月,美国马里兰州坎伯兰市西城小学汉语班的孩子们给记者演唱多首中文歌。郑琪摄
前不久,美国前驻华大使鲍卡斯在国会一场关于中美关系未来的听证会上发言称,“美国国会对中国的认识太抽象了,只要去中国看一看,印象就会大有改观”。的确,相比中国的快速变 革,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亟待更新。越来越多美国学生通过学习汉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开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