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开局不一般。
谁能想到,开年第一部现象级票房冠军,竟然会是一部国产都市爱情片?上映18天票房18亿,来势凶猛且后劲绵长的《前任3·再见前任》,让不少分析人士跌碎了眼镜。
国产都市爱情片一直不算票房大户。在《前任3》之前,甚至没有一部票房超过10亿的都市爱情片。同时,都市爱情题材也是一个容易“烂片扎堆”的细分市场?!扒叭巍毕盗械牧讲壳白?,口碑票房均属平平,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一个“IP”;其选定的新年档期又有《芳华》和北美口碑爆棚的《星球大战8》两面夹击,这让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调低了对《前任3》的预期。甚至在《前任3》票房刚刚爆发的最初几天,许多评论者还认为这是营销手段带来的短暂热潮。然而持续的票房热销和朋友圈刷屏不会骗人。猫眼评分高达9.2,豆瓣评分低至5.7,影片在口碑争议中持续大卖,连续两星期登顶日票房冠军,将远道而来的《星球大战8》挤得灰头土脸。
平心而论,《前任3》的笑料略显平庸,所传递出的男女观乃至婚恋观也说不上高级。正如许多评论者提到的,分手后男狂欢女哀怨,是一种非常过时的刻板印象——既不真实,也不时髦讨巧,更与女性主义话语的崛起背道而驰。同时,影片在画面、镜头、场面调度、演员演技,甚至道服审美上,也都乏善可陈,“电影感”并不强烈。故事也颇显单薄,尽管使用了韩庚、郑恺的“双主角”,但郑恺的故事线只负责插科打诨制造笑料,是为了补足电影娱乐性、凑满120分钟时长的功能性情节。而负责深情的“韩庚线”则头轻脚重,前半段全靠和郑恺之间的搞笑互动撑起内容,铺陈颇为老套,后半段在新女友和前任之间的抉择就显得欠缺感情的沉淀。加上其过于香车宝马、奢靡浮夸设定,对于一本正经看剧情的观众来说,很难从其中获得沉浸感和情感认同。
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观众去看电影,都是为了“一本正经看剧情”。
观众去看电影,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或者说达到“共情”——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完整体验一个故事而自我代入到角色中,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所提倡的、较为“高级”的抵达共情的方式;但也可以通过一些片段化的场景、语言、氛围的复现,唤醒观众的个人经验,而快速实现情感的共鸣,比如歌曲MV的“煽情”方式,通过三五分钟相当碎片化的影像呈现,依旧可以打动观众。而《前任3》能够看哭一片人,以至于在知乎、豆瓣等社区的讨论中都是情怀感慨的帖子远多于技术流分析的帖子,正是使用了这种“技巧”。
客观地说,这种“技巧”并不高明,如果说低劣的喜剧表演是“硬挠观众脚心”的话,《前任3》的做法类似于硬撕观众的血痂。一如网上较为流行的批评意见:这部电影就是把分手、现任、前任之间的1000种戏码挨个演一遍,只要你干过一件类似的事就会被感动,进而忽略掉剩下999段剧情里的生拼硬凑。更有网友直言:该片就是赢在有前任的人太多了。
话虽如此,120分钟的电影容量毕竟还是有限的。别说1000种戏码,容纳100种都是不可能的。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戳中更多人——近20亿元票房的观影人次——的旧伤痛处,在“戏码”的拣选上还是要费思量的。尽管是以“穷举法暴力破解”的方式砸开观众心锁,但必须承认这里面还是有技术含量的,那就是对当代年轻人恋爱心理的洞察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算给你120分钟,你也找不到观众心上的血痂长在哪里。而这恰恰是近年来在电影市场大繁荣的背景下,国产爱情片却近乎颗粒无收的原因之一。
虽然《前任3》在电影技术的层面无甚可谈,但这种对目标观众的洞察能力,却是值得学习的。
由此我想到目前依旧在映的冯小刚的《芳华》。这部冯小刚的忆往昔情怀之作,在某些层面和《前任3》是共通的:它们都是瞄准特定人群特定情怀的电影?!肚叭?》瞄准的是有过或有着“前任”纠葛的城市男女,《芳华》瞄准的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记忆。而从《芳华》创国产文艺片纪录的14亿票房来看,冯小刚对他的目标人群的洞察显然也是精准而成功的。
“一招鲜,吃遍天?!痹诘缬笆谐±铮饩淅匣霸蝗衔丫绷?。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在广阔的观众群体中寻求最大公约数,达到观众群体的最大化,似乎是一条金科玉律。然而,随着电影市场的日渐成熟,细分市场的逐步形成,“男女老少大锅烩”的“商业大片”模式似乎越来越难以走俏,反倒是有精准观众定位和主题诉求的电影,不仅靠准确的洞察吸引了核心观众,更依靠核心观众的口碑效应将影响力扩散到各个观众阶层。
从去年年底开始,“喜剧+动作+奇幻”的《奇门遁甲》,“成龙+动作+科幻”的《机器之血》,“陈凯歌+视觉奇观+文艺内核”的《妖猫传》,这些浑身贴满爆款标签的“大片”,票房上都败给了稳吃50后、60后情怀基本盘的《芳华》;之后的世界级IP《星球大战8》又未能阻止《前任3》连任票房榜首。再算上去年票房大卖的开心麻花喜剧《羞羞的铁拳》,在高成本商业大片环伺的热门档期,这些相对低成本、“小切口”影片的一次次“洞察制胜”,如果仅仅将之归结于天时地利的“狗屎运”,恐怕会错过很重要的市场先兆——比起吐槽者,市场永远更青睐不断学习的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