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和大家来聊一聊最近一部刷屏的电影《无问西东》。
二十年代的青年学生思索求学的意义,三十年代的世家子弟弃学从军壮烈牺牲,六十年代的学子以身许国把青春献给戈壁,当代青年在市场大潮中追寻人性的善良与人生的意义……138分钟的电影,四代人的青春穿行而过,他们各自坎坷、各自悲欢,又精神相通、彼此相连。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生命追问,国与家、爱与恨、人与我、群与己,一代代人的选择,就是一部精神史、心灵史。不论电影本身,这样的主题也促人思索:只有一次的人生,我们该如何度过?
真实,是《无问西东》的一个核心词。四个故事里,寻找真实的自我,读懂内心的渴望,进而对生命认真负责的精神,是一条主脉。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忙碌的踏实并不是真实,而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彼?,在20年代“实业救国”的浪潮里,吴岭澜最后正视自己在文科方向的天赋和兴趣,并把自信与笃定传递给后人。这样的思索在影像的表达中或许碎片化,但它远隔时空提醒着作为个体的我们,要真实面对内心,才能对自己负责。
然而,我们并非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时代烙印、家国大义、热血情怀都深深流淌在血脉、印刻在灵魂里。米雪饰演的妈妈那样真切地希望儿子“能享受人生的乐趣”,不要“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了”,可面对日军空袭下死去的孩子,沈光耀依然选择了从军,驾着飞机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那一刻,微笑着说一句“妈妈,对不起”。上世纪60年代,陈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也忍痛离开受伤的爱人,在茫茫戈壁滩上奉献,牺牲着青春与健康。他们都是如你我般的普通人,所作所为不是为了青史留名,“两弹一星”的背后有无数个陈鹏,抗战的“十万青年十万军”也有无数沈光耀。因为有对这个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忧思,因为有着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因为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所以无法放下,不会逃离。
所谓真实,还在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今天的我们身处和平盛世,少了时代赋予的苦难,却多了精明的算计、周全的考量和“成功学”处处宣扬的大道理。电影中张果果的纠结与迷茫,映照着现代人可能面临的人生命题。然而最终,他即便已经被排挤打压,却不以同样卑劣的手段对人,即便可能被敲诈欺骗,也会用一己之力行善事、有始终。因为这无关“最优选项”,只是出于本心的做人原则。
作为清华校友,《无问西东》里有太多柔软的“真实”戳中我的内心。保家卫国的飞行员特意为孤儿空投食物,晃动几下翅膀只为博孩子们一笑;憨厚朴实的理工男为爱人寄去雪花膏和蛤蜊油,不忘铺上一层厚厚的银杏叶……或许你不是清华人,不会在电影片头响起清华校歌的瞬间热泪盈眶;或许你不了解学术界,对片尾“七分钟读懂中国风骨”中一位位大师的名字并不那么耳熟能详;或许你已不再是青年,曾经奔涌的热血和深挚的爱情在记忆的底片中渐渐泛黄,但这也不会影响你从这部电影里寻到自己的痛点,读出自己的心境。因为“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p> 这正应了电影中的那句台词: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勇敢行走在追寻路上的那个——“珍贵的你”。 愿你真实,祝君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