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火了,往往就会出续作,甚至第三部、第四部,这似乎是当下文艺创作心照不宣的共识。然而,回看近些年的国产续作,能够算得上品质稳定、“后继有人”者似乎并不多见。无论是《欢乐颂2》《大唐荣耀2》《步步惊情》等续集国剧,还是《大话西游3》《澳门风云》系列等续作电影,都时常流露出差强人意、疲态渐显的印记,令人感慨叹惋。
“续作乏力”症,非起于当代,更不是“中国制造”。当年电视剧《大宅门》火热一时,声望万人空巷,堪称一代经典。然而续作《大宅门1912》故事质量下滑,收视不尽人意,颇显江郎才尽?!侗湫谓鸶铡贰都永毡群5痢返群美澄胂盗械缬芭闹恋谖宀?,全球票房不复前作之勇,口碑也跌至系列低谷。
不可否认,续作生产有其先天性的难度与障碍:珠玉在前,续作超越空间总体有限,创作动力与热情也难复往昔,加之观众“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心理惯性,想赢得观众的心,自是不易。然而放眼望去,诸如《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常青美剧并不鲜见,《无间道2》《绣春刀2》等口碑上佳的续作电影也非无有,去年国产电影票房榜首更是《战狼2》这样一部续作??杉靶鞣αχⅰ辈⒎俏藿?,也非尽是客观原因。
续作生产的一个核心难点,是如何兼顾好延续性与创新性问题。既称“续”,就要与前篇有合理性故事关联;既为“作”,就应有创新的思考和内容的丰富提升。能否平衡好二字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部续作的整体质量。然而回看当下的国产文艺续作,往往“续”味有余,“作”味不足。影视剧拍摄,演出阵容力求原班人马、前作面孔,“续”感十足。但深入到剧情内容,常常庸常乏力,罕见新意,在本该结束的故事上继续打转,对本可深入的题材浅薄处理,甚至本可以讲述得很有特点的故事,最后也落入俗套的窠臼。一些综艺节目季与季间没有明显迭代创新,亲子秀、明星闯关秀等常常是老配方、旧模样,虽然换了嘉宾、变了地方,但流程设计上于前一季相比并无多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创意。这样的续作,虽有“续”的面孔,却失去了应有的新的灵魂,自然让观众的热情难以长久。
实际上,相较于“续”的标签,那份“作”字里蕴藏的新意和巧思,是续作能否口碑常青、吸引力常在的关键?!厄鹣馈纷魑美澄胛琶阱堑木涔适拢盗械缬耙惨欢纫虼匆獾目萁叨橹?。直到克里斯托弗?诺兰为影片赋予更浓郁的黑暗英雄的风格特质,并从文学作品《双城记》中获得灵感,让影片充满一定的思辨色彩,才使这个“IP”系列电影重新崛起。最近热映的续作国剧《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没有停留在前作已完结的故事上生硬开展,而是将故事的视角定位于前作几十年后的后代,开辟全新的故事场景,根据新的故事情境启用全新演员阵容,腾挪出更大的创作空间,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也收获不俗的口碑。在“续”的基础上琢磨出“作”的新意,以新意取胜而非尽拾前作的“牙慧”,这样系列作品才有可能收获更持久的认可。
不过,续作的新意不足、内容乏力,与创作者自身的创作水平、创新视野限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功利心态的作祟。诸多“续作的诞生”,常是创作者看到前作爆火,希望趁热打铁,再挣一笔快钱,于是匆忙立项,压缩创作周期,无暇用心打磨,内容粗糙不已?!栋拿欧缭啤芬荒暌徊?,已出三部,在电影市场中已算“快手”。然而那种凑齐明星大腕的“大杂烩”式的表演,俗套寡淡的“老?!?,令人尴尬的故事,显然难以说是用心诚意之作,众多观众感受到鲜明的“圈钱”感,口碑崩塌也是可想而知的事。
观察续作生产相对成熟的一些海外国家,通常是将一个系列作为一个经典品牌去运营。一个为市场认可的“IP”形成后,主创团队通常会认真打磨之后的剧本、完善制作,故事质量可能会有高低起伏,但整体系列的制作能保证在一个较高水准。电影《谍中谍》系列从第一部开始至今,横跨二十余年,却只上映五部。虽然数量不多,但系列的整体水准有目共睹,尤其第四、五部,不仅未显疲意,反而愈发精彩。美剧《老爸老妈的罗曼史》,更新九季。“战线”如此之长,非但没有显露老态,反而每一季都有新亮点,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的长情的陪伴。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创作团队对这个品牌的爱护和珍视。对于国内的文艺续作生产,这份品牌意识同样弥足珍贵。
一个经典品牌立住很难,但坍塌却很容易。续作品牌的打造不是一个简单做加法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在思维定势上做减法,在新意设计上做乘法,需要真诚专注的踏实用心和珍惜这个品牌的责任感。对每一部续作待之以初心,摒弃纯粹的“蹭热度”“捞快钱”的功利心态,这样的续作生产才能更持久,优质的国产续作才能更多的涌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文艺九局工作室 王子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