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昨晚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3·15”晚会,让大众途锐、“黑心”水管等等,成了热搜名词。而靠各种添加剂、核桃香精勾兑而成的山寨饮料“核桃花生”,更是“一跃成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山寨产品的那些事儿。
有人曾在网上发起“如何看待农村地区山寨食品现象”的讨论,知名饮料品牌“六个核桃”被山寨成十几种样子的回复,激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从“六仁核桃”“六亿核桃”,到“六个垓桃”“二十八个核桃”,取名之巧妙,外包装之相近,让你不得不叹服商家的模仿能力。对于很多并不熟悉正品包装的人来说,这些商品足以以假乱真。
事实上,在一些农村地区,不仅仅是“康帅博”方便面、“蓝目亮”洗衣液、“王老古”凉茶、“粤利粤”饼干等山寨产品大行其道,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的三无产品,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等等,也有不小的市场生存空间。数据显示,去年农村相关消费投诉量达7.35万件,同比增长66.4%,其中有关假冒、劣质、有异味等产品质量的投诉占比超过20%。整治农村假货呼吁了很多年,但“李鬼”产品为何仍在横行,根治假冒伪劣又如何才能更有效率?这值得我们思考。
假货的危害不言自明,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给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有人购买,不排除有贪便宜、知假买假的心理诱导,但更多的还是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记得电影《大腕》里曾有这样一组对话。男主角问:“既然您这是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要和大品牌一样花这么多钱打广告?”广告主笑着说:“广告做大了,假的也能成真!”试想,当消费者逛集市,一条街上几乎所有商店都在卖同一种山寨食品,他们还会对此抱有怀疑吗?只要不被曝光,产品又“吃不死人”,而生产、批发、销售商都能多挣钱,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供给侧显然没有禁绝假货、自断财路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和城市市场有所不同,由于品牌认知程度低,维权意识相对淡薄,农村市场很多时候无法实现有效的自我净化,比如有不少消费者就觉得“维权费时又费事”。正因此,更需要管理部门下沉监管力量,服务部门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如两会上代表委员所呼吁的,“让假货成为全民公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拟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则将结束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尴尬,这些都将为农村“打假”的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相信只要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将监管执法落到实处,农村制假、售假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客观地看,近年来农村的消费水平总体在往上走,和外界的信息沟通,也随着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善而日益频繁。比如在一些地方,无人机、平衡车不再是城市专属产品,国际一线服饰、化妆品牌成了抢手货。如果还是习惯性地把农村当做“销次品”市场,在监管趋严、信息畅通、网购普及的多重压力下,制假、售假的生意早晚会走到尽头。与其固守眼前之利,不如布局长远,多在满足农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上做文章。毕竟,只有不掺水分,贴合人心的产品,才有可能既赚得人气,又赢得口碑。
祝各位晚安?。ㄈ嗣袢毡ㄖ醒氤俊に剂墓ぷ魇摇ぢ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