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
随着中欧班列(波兰—成都)
驶达阿拉山口口岸,
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1000列。
2016年破千用了256天,
2017年破千用了133天,
2018年破千仅用88天!
从阿拉山口驶出国门的中欧班列。白永锋 摄
中欧班列de七年成长
从2011年全年开行17列、
年运送货物总值不足6亿美元,
到今天累计开行突破7600列、
年运送货物总值达160亿美元,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
中欧班列的七年,成绩斐然。
1、开行数量呈爆发性增长态势
2、开行范围不断扩大
3、回程比例大幅增长
4、运行时间不断压缩
5、物流成本不断降低
6、货物品类日益丰富
由开行之初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化工品、机械设备、纸浆等品类。
7、数字化程度不断深入
完善铁路95306国际联运信息平台,
开发运用国联单证系统和运价查询系统。
8、班列服务品质不断提高
专门设立中欧班列
调度台、客户服务中心、单证中心。
9、安全保障不断完善
广泛安装追踪装置,
多维度、多层面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积极推广保险业务和卫星定位电子防盗锁。
中欧班列de前世今生
中欧班列,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往来于中国至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是最高品质和等级的国际铁路联运列车。
21世纪: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但中欧之间的货物运输几乎全部通过海运实现。发展中欧间铁路集装箱国际联运的需求愈发强烈。
2005年3月1日:呼和浩特至法兰克?!叭缫夂拧惫始跋渥锌?。这是中欧间铁路集装箱国际联运的第一次尝试。
2007年5月—2008年7月:6列国际联运直达专列从深圳出发,分别从阿拉山口、二连和满洲里口岸出境,前往捷克美尼克,为定期开行提供参考数据。
2008年1月、5月、9月:从北京、乌鲁木齐、向塘至德国汉堡的集装箱专列相继开行,证明铁路在技术组织和通道能力上有能力提供安全、便捷的国际集装箱联运服务。
2011年1月:“渝新欧”国际铁路线诞生。
2011年3月:“渝新欧”班列实现定期开行。全长10826公里,全程运行时间15天。
2012年:郑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地陆续开行发往中亚或欧洲的集装箱直达专列。
2013年3月:41车满载汽车配件的班列从科隆运抵重庆,这是中欧间集装箱班列第一次实现“重去重回”。
2013年9月: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被提出,给了中欧班列驰骋的舞台。
2016年6月6日: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驶入统一规范、合作共赢、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2016年10月:中欧班列建设发展的第一个顶层设计《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
2017年1月:中欧班列正式覆盖整个西欧国家,并成功实现往返。
2017年4月: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等7国铁路部门正式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中欧班列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2017年5月: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倡议,与重庆、成都、郑州、武汉、苏州、义乌、西安等7家班列平台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共同协调解决中欧班列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017年10月:中国铁路总公司积极协调各方共同签署《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纪要》,中欧班列国际合作机制正式建立。
2018年3月29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7600列。
……
中欧班列充分发挥了铁路物流运输优势,
让沿线各地经济加速发展,
是当之无愧的“一带一路”黄金名片!
中欧班列de发展规划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运量稳定、便捷高效、安全畅通的中欧班列综合服务体系。
中欧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完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基本加成,货运集聚效应明显;
中欧班列年开行5000列左右,回程班列运量显著提高,国际邮(快)件业务常态化开展;
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全程物流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通关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单一窗口”模式基本实现全线覆盖。
2、七大任务
●完善国际贸易通道
●加强物流枢纽设施建设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创新运输服务模式
●建立完善价格机制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便利化大通关
——摘自《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钢轨铿锵,风笛嘹亮。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
中欧班列正在欧亚大陆上加速奔跑,
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来源:人民铁道报)